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红楼梦》在当代日本——以推理小说《红楼梦的杀人》为中心(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 newdu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小论所使用的“受容”、“变容”概念是日本学界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等时常用的词汇。“受容”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或是影响研究,而“变容”则是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接受者对外来文学的理解及阐释等的变化及基于外来文学和本国文学基础上的再创作等。从广义上来讲,受容也涵括了变容。至于“反馈”,英语称为“feedback”,日语用外来语称作“フイ一ドバツク”。严绍璗在其专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对该概念的解释为:文学创作中的“反馈”,是双边文学关系或多边文学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文艺现象。它指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一种文学从另一种文学中受容(这种影响他人的文学,在这一关系中称之为“授容文学”;而接受影响的文学,在这一关系中称之为“受容文学”),此种“受容文学”又通过某种渠道,把它已经融合而又创新了的内容或形式,又传递到原来的“授容文学”之中。这是方向相反的二次反应现象,即可称之为文学创作中的“反馈”。
    ②芦边拓1958年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毕业后任《读卖新闻》记者,1990年凭《杀人喜剧之13人》获得第一届“鲇川哲也奖”,这是在日本推理小说界举足轻重的一个大奖,芦边拓因此顺利登入推理界的龙门。1994年,他辞职成为专职作家,继而推出了多部在推理小说界颇具口碑的佳作,如《13号陪审员》、《时间密室》、《三百年之谜匣》等,在他的系列小说里,最为知名的是“森江春策系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及娱乐性,他本人被视为新本格派的重要作家。
    ③台湾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傅博在为该书台湾版的译本所作的导读中,提到:“这部从构想至出版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一部日文二十八万字的大作,二○○四年五月出版。翌年之日本三大推理小说好书排行榜,本书都入围前十名,如下:「二○○五年·本格推理小说Best 10」第四名、「这本推理小说好棒!二○○五年版」第十名、「周刊文春二○○四推理小说Best 10」第十名。一本推理小说同时获得三大好书排行榜前十名的机会并不多,可见本书出版半年,即获得大多数专家的肯定。”此外,该书虽在日本第五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上止步第二名,但在该奖的网上投票中,则是第一名。可见该书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也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④赖尚荣在《红楼梦》原著的前八十回里,并没有做过多的描写。一是第四十五回透过赖嬷嬷之口可获知他是赖嬷嬷的孙子,赖大的儿子。赖家虽是家生奴仆,但赖尚荣一出娘胎,即获主子恩典,成为自由人,后来又依仗贾家的关系,当了州官。二是第四十七回赖家请客庆贺,柳湘莲为避薛蟠纠缠欲早早离席,赖尚荣因受宝玉之托,尽力挽留他,并与柳湘莲和宝玉各说了短短几句话。芦边拓之所以选了赖尚荣作为这部推理小说的侦探,一是因为他在原著里是州官的身份,州官断案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他既与贾家有深厚的渊源,又不隶属于贾家,故能充当一个知情的旁观者的角色;三是他的父亲赖大是荣国府的大总管,这层关系也便于他探听荣、宁二府的情况。
    ⑤关于青木正儿,王晓平在其专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中,辟专节“青木正儿的戏曲研究和翻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到他是日本“京都派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其在中国戏曲研究方面,承前启后,颇多建树。”
    ⑥黄春秀1948年出生于台湾澎湖,曾游学日本筑波大学,后任职雄狮美术,负责采访撰稿。并著有短篇小说数篇,首篇小说《好音》,以《红楼梦》里的妙玉为主角。
    ⑦赵建勋被称为“中国推理文学译介第一人”,翻译了横山秀夫、高木彬光、岛田庄司、桐野夏生等多位日本知名推理作家的作品。
    ⑧“真真国”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提到:“馀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⑩如刘心武于200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所做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史湘云”的节目中,就曾根据“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於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两条脂批,推测史湘云后来嫁给了卫若兰。
     
    参考文献:
    [1]孙玉明.日本红学史稿[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日]伊藤漱平.《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江户幕府末年至现代[C].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四辑),1989:445—488.
    [4]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M].北京:中华书局,1993:1—24.
    [5][日]船越达志.试论《红楼梦》第12回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对日本文人的影响[J].红楼梦学刊,2008(5):150—166.
    [6][日]芦边拓著.黄春秀译.红楼梦杀人事件[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7]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1.
    [8]曹雪芹.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9]曹雪芹.紅楼夢·2[M].[日]伊藤漱平,译.东京:平凡社,1996:244.
    [10][日]芦辺拓.紅楼夢の殺人[M].东京:文春文庫,2007.
    [11]曹雪芹著.红楼梦(一)[M].松枝茂夫,译.东京:岩波書店,1972:22.
    [12]曹雪芹著.高蘭墅補.红楼梦(十二)[M].松枝茂夫,译.东京:岩波書店,1972:298.
    [13]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14]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5]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399—4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