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红楼梦》在当代日本——以推理小说《红楼梦的杀人》为中心(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 newdu 参加讨论

    当然,江晓雯也有其独到之处:
    (1)选用卫若兰作为侦探,其中还穿插了卫若兰与史湘云的一段爱情故事,可能是受到了脂批或国内红学界某些人士的观点的影响⑩。
    (2)书中很巧妙地运用了《红楼梦》原著中的诗词曲赋等,如《芙蓉女儿诔》、《葬花词》等,可见作者是深谙原著的。再加上江晓雯本人优美的文笔,使得该书文采飞扬。
    (3)不同于芦边拓所写的贾家分崩离析、大观园诸芳散尽的悲惨结局,江晓雯在她的作品里给了大观园的众人一个团聚于真真国这个世外桃源的大团圆结局。这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的诸多续作,很多都是以大团圆收场。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如是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於欢,始于离者终於合,始于困者终於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彼《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也。”[16]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指出“中国人底心里,是很喜欢团圆的”[14]326。而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对美好而又转瞬即逝的事物情有独钟,比如他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全书都弥漫着哀愁的调子,主角光源氏也终于“云隐”。中日间不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导致了这两部同样脱胎于《红楼梦》的推理小说有着一喜一悲的大相径庭的结局。
    从《红楼梦》到《红楼梦的杀人》再到《红楼梦杀人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勾画出一幅《红楼梦》在当代日本的受容、变容以及反馈到中国的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红楼梦》在当代日本的受容、变容与对中国的反馈示意图
    《红楼梦》于1793年作为“唐船”持渡书传入日本,自1892年森槐南译第一回楔子始,摘译、节译、编译、全译等日译本层出不穷,在译作的数目方面可谓世界之最。而在阅读了这些日译本之后,日本推理小说作家芦边拓将其改写为一部推理小说,其中又借鉴了中国87版《红楼梦》电视剧,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公案文学、元曲等的营养。这部推理小说不仅在日本广受好评、屡屡获奖,还被我国台湾和内地相继翻译出版,受它的中文译本的启发与刺激,内地的推理作家江晓雯也创作了一部以《红楼梦》为素材的推理小说,并相当畅销。这当中,在日本读者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之间,翻译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民族文学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文学。从而在与中国古典文学渊源颇深、同时又是世界推理文学重镇的日本,诞生了一部将《红楼梦》与推理文学结合的推理小说。而在这部推理小说与中国内地、台湾两岸的读者之间,翻译又再次架起了一座桥梁。译作出版后,中国的作家不甘人后地写出了一部优秀的同题材的推理小说,从而产生了文学交流史上难得一见的反馈现象。这一切都有利于扩大《红楼梦》的影响范围,扩展《红楼梦》的艺术生命。这既是《红楼梦》在当代日本的受容、变容及变容后反馈到中国的一次非凡的旅程,也是它在东亚文化圈的一次奇妙的环流与共振;既是《红楼梦》对外传播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经典范例,同时亦是当代中日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