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2] 同上,第9页。 [3]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4] 同上,第1页。 [5] 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人谈》。 [6] 蒲友俊:《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导言》,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9页。 [7] 王运熙、黄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8] 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9] [法] 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 钱钟书:《读拉奥孔》,见《钱钟书文集·七缀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0页。 [11]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8页。 [1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页。 [13] [德]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4] 同上,第22页。 [15] 同上,第20页。 [16] [德]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17] 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18] 王运熙、黄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9] 同上,第2页。 [20]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21]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载《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22] 曹顺庆:《中国文论思辨思维·序》,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2页。 [23]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载《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24] [法] 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6页。 [25] [瑞士] 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6]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27]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28]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29]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3—234页。 [30] 李长之:《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见《李长之批评文集》郜元宝、李书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31] 钱钟书:《谈艺录》(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32] 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2年版,第3—4页。 [33] 同上,第5页。 [34] 钱钟书:《谈艺录》(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8页。 [35] 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2年版,第9页。 [36] 陈圣生:《道为智者设辨为智者通-小议〈管锥编〉》,见冯芝祥:《钱钟书研究集刊》,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辑。 [37] 吕嘉健:《〈管锥编〉:中国文化史元素的阐释巨著》,见冯芝祥:《钱钟书研究集刊》,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辑。 [38] 钱钟书:《谈艺录》(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4页。 [39] 李长之:《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见《李长之批评文集》郜元宝、李书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