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 newdu 参加讨论

    单就书写对象中的“人事”而言,地域书写实可分为文人史、民间史两大类。而要探究竹枝词与地名百咏声势消长的原因,就必须直面文人史与民间史之书写活力的不同。诚如前所言,文人史的书写活力不如民间史,这既有自身创新力方面的原因,也因为民间史较之文人史更易于体现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明初高启、周南老的《姑苏杂咏》,分咏十类中有八类为人文景观,与南宋百咏无大异,另有风俗、杂赋二类,可视为地方诗歌从百咏向杂咏拓进的一次局部尝试。但这次有关风俗书写的尝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响应,稍后张诩的《南海杂咏》,明显仿效《姑苏杂咏》之体例,却删去了风俗一类而保留其他九类。这在时人看来或是整肃体例之举,但在今人看来难免有画地为牢之嫌。纵观整个明代,地名百咏基本上延续了南宋的写法,至晚明已有陈陈相因之感。但在棹歌、杂咏尚未与竹枝词合流之前,由于缺少纪掌故一路在纪风土和纪旧迹之间的过渡作用,地名百咏与风土诗歌的合流,显得困难重重。从这个角度来看,纪掌故一路将地方诗歌书写中的“人事”观念,从文人世界拓宽至风土世界,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史的书写活力,并回过头来侵入了地名百咏的写作空间,加速了它与竹枝词的局部合流。
    不过,同样属于活力渐失的景观诗,地名百咏至少比八景诗较容易融入竹枝词的洪流。除了在文体结构上百咏诗更适合于地志书写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就涉及文学书写中的情、景、事三者,谁更能反映“地方”?如果我们将早期拟民歌性质的竹枝词视作就景写情,那么后来竹枝词的变风讽谕一路是就事写情,不管怎样,抒情一直是竹枝词的原生传统所在。而从棹歌中衍生出来的纪掌故一路,往后发展成为强大的纪事传统,棹歌是就景写今事,杂咏是就事写事,地名百咏是就景写古事(今事、古事之别,即以诗传事、以事为诗之别),虽各有侧重点,但纪事的基本旨意是不变的。而同为景观诗歌,八景诗既不写情,也不写事,而是就景写景,这是风土诗歌一直未曾涉及的一个领域。当中国风土诗歌的发展已然呈现了一个从抒情到纪事的过程,八景诗既然在风土诗歌的未成熟期没能融入其流,那么想要在纪事转型后再融入其中,从文人观念固化后的可接受程度来看,就显得困难重重了。而一旦我们认识到中国风土诗歌发展中情、景、事三者的变化,那么,朱彝尊对纪掌故一事的倡导和践行,就显得格外重要,他将纪事功能自觉地植入竹枝词书写之中,使得这一风土诗大宗拥有了强大的文学聚合力,引得其他风土诗体类百川归流,其里程碑式的转折意义自不待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