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10)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 newdu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案:在本篇的表述中,竹枝词是一个惟名概念,即诗题或正文中明确标示“竹枝”的诗歌作品;风土诗是一个实在概念,即以地方公共空间中的风俗、掌故、民生、士习等为吟咏对象的诗歌类型。从范畴上大致来说,竹枝词是风土诗歌的一种典型体类,风土诗歌是地方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地方诗歌系统中除了风土诗外,还有另外两大诗歌类型,即景观诗和纪行诗。需要强调的是,清中叶后出现的动辄三五百首的大型竹枝组词,实则是一种体系性的地志文学书写,即用竹枝词的体类外衣,来行使整个地方诗歌系统的权力,笔者视之为“泛风土”书写,不可以纯粹的风土诗视之。
    ②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③翁圣峰:《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5页。其文略曰:“‘惟名定义’也就是只以字面上是否称‘竹枝词’作为判断依据,在这定义下可能佚失那些因名异而实同的文学作品。但是吾人若未见到作者自己的声明,只以读者的反映说为依据,那可能造成因不同读者对‘竹枝词’概念上的不一,对于同一组作品是否为竹枝词而意见纷歧,因而造成竹枝词作品的不易确定。”
    ④如翁圣峰指出:“只要是描写风俗地方者,虽诗作之名不称为‘竹枝词’,都可以‘竹枝体’称之。”(翁圣峰:《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第36页);另徐恭时在《上海洋场竹枝词序》中也提出竹枝词的“同体别称”现象,在序中多次使用“竹枝体”一词,虽未明确释义,实际上即指那些“同体格而标题别称之作”,见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2页。
    ⑤杨万里:《圩丁词十解》小序,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32,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43页。
    ⑥周霆震:《城西放歌》小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案:本文所引竹枝词,优先使用《历代竹枝词》本,若此书失收,则用《中华竹枝词全编》本或其他佳本。
    ⑦申翰周:《闽南竹枝词》自跋,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5册,第202页。
    ⑧刘开:《漳州竹枝词跋》,《刘孟涂集》文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10册,第381页。
    ⑨陈璨:《西湖竹枝词》自跋,《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224册,第127页。
    ⑩案:文人拟作竹枝,始于唐宋,其时竹枝尚能入乐,属于声诗,故其体式、韵律为人所重,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有细致考辨;而“竹枝体”之称始于明清,其时竹枝已变成徒诗,故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竹枝体”,更重在语言风格的定位。
    (11)卓发之:《五日诗序》,《漉篱集》卷11,《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集部,第107册,第475页。
    (12)王先:《北吴歌》自序,陈祁:《清风泾竹枝词续唱》自序,袁学澜:《续咏姑苏竹枝词》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277、1445、2300页。
    (13)定晋岩樵叟:《再续成都竹枝词》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1893页。
    (14)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自序,《曝书亭集》卷9,《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6册,第107页。
    (15)孙尔准:《杨方叔芙蓉湖棹歌叙》,《泰云堂集》文集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第478—479页。
    (16)秦琦:《惠山竹枝词》自序,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3册,第788页。
    (17)案:在笔者看来,竹枝词是一种体类,指向形式和命名;而竹枝体是一种体格,指向精神和功能。在清代,很多“惟名定义”的竹枝词,未必具有承载竹枝体之文学精神和功能的作用,更遑谈这一精神和功能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故本文中对其“实在定义”的探究,尝试用历时性的梳理和论述来展现。
    (18)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11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23页。
    (19)陈璨:《西湖竹枝词》自序,《丛书集成续编》,第224册,第113页。陈氏此语针对杨维桢、徐士俊一脉的《西湖竹枝词》创作传统而发,认为徐氏唱和诸作堕纤佻一路,有失竹枝古意,同时表达了自己力图重振竹枝古风的意愿。
    (20)案:“采风”一词,在历代的竹枝词序跋中非常普遍,与周代輶轩陈诗、汉代乐府采诗的文学传统相关联;“纪风”一词,使用频率虽不及“采风”,但清代风土诗总集《纪风七绝》之名尤响。笔者重提二词,在概念上既承袭了前人说法,又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21)针对竹枝词后期“不尽可歌”的问题,王浚《淀湖棹歌》自序曰:“吴歈越艳,自古而传,今世所尚柳枝、竹枝词近之,然皆不拘格调,亦不尽可歌。榜人所歌,大率杂以土音,叠以虚字,词关男女,意陈土风。其义至俚浅,而风前月夜,与欸乃之声相和。古赋所谓榜人歌,流声喝是也。”(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2册,第595页)
    (22)周斌《柳溪竹枝词》自序有“非敢比拟风骚,聊付牧童、渔子击竹时助一乌乌尔”之句(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4册,第582页);杨文莹《黔阳杂咏》末诗有“小诗未称陈风职,且付歌筵当竹枝”之句(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7册,第57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3)王昶:《干山竹枝词序》,《春融堂集》卷40,《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第85页。
    (24)乐钧:《韩江棹歌》自序,《青芝山馆集》诗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490册,第496页。
    (25)杨文斌:《槎浦棹歌序》,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2册,第605页。
    (26)案:有关竹枝词所体现的文人的地方认同感,笔者当另撰文专论。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就本地认同而言,它首先根植于明清两代日益强化的乡土观念及相关文化传统,但另一方面,与文人之间的文学竞技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竞技既有心理层面的,如不同地域竹枝词之间的暗自较量,同一地区先后撰者之间的比拼和超越;也有现实层面的,如清代各级官员在巡察府县学宫时的竹枝考课,晚清上海、广州等城市报刊对竹枝词的征集和评第等。无论何种形式,都是推动竹枝词发展的有效动力。
    (27)(29)(31)(32)刘禹锡:《竹枝词》并引,徐之瑞:《西湖竹枝词》自序,袁学澜:《姑苏竹枝词》自序,章法:《苏州竹枝词》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2、323、2281、831页。
    (28)(30)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自序,陈璨:《西湖竹枝词》自序,《丛书集成续编》,第223册,第384页;第224册,第113页。
    (33)(34)(36)郑燮:《扬州竹枝词序》,林苏门:《续扬州竹枝词》自序,陈松龄:《徙阳竹枝词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1034、1699、2662页。
    (35)案:也有人持不同态度,如得硕亭在《草珠一串》中说到有朋友持《京都竹枝词》见示,“大半讥刺时人时事者多,虽云讥刺,未寓箴规,匪独有伤忠厚之心,且恐蹈诽谤之罪。友人啧啧称善,余漫应之而未敢附和也。”(路工编选:《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足见得硕亭并不认同这类极端批评之法,以为有违儒家忠厚本意。但友人啧啧称善的行为,亦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这样的写法在当时颇有影响力。
    (37)孟超然:《福州竹枝词》自序,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5册,第230—231页。
    (38)王德森:《吴门新竹枝词》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3865页。
    (39)案:在本篇的表述中,景观诗歌,是指以地方公共空间中实在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吟咏对象的诗歌类型。宽泛地说,任何涉及地方书写的地名诗和景物诗皆属景观诗。尽管从诗歌的内涵本质来说,有些地名诗可归为咏史诗,有些景物诗可归为咏怀诗,但景观和咏史、咏怀属于不同的类型层面,并不构成排他的关系,是可以兼容的。如南宋的诸多地名百咏,固然带有很强的咏史色彩,但我们也应留意到,这种咏史行为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存在明显的景观依赖和地域先置。
    (40)有关竹枝词集在不同的公私书目中被分置于史部、集部的现象,可见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
    (41)姚燮:《西沪棹歌》末首自注,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4册,第111页。
    (42)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末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67册,第639页。
    (43)秦瀛:《梁溪竹枝词》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1286页。
    (44)(45)(47)文震亨:《秣陵竹枝》有引,李于潢:《汴宋竹枝词》自序,华鼎元:《津门征迹诗》自序,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第302、2115、2900页。
    (46)林昌彝:《福州竹枝词》自序,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5册,第232页。
    (48)周斌:《柳溪竹枝词》自序,丘良任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4册,第582页。
    (49)案:就西方的文学陌生化理论而言,其核心主张是通过增强对作品的审美难度,突破读者对人生、事物及世界的陈旧的、习惯性的感受,使之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鲜的阅读体验。本文分两层含义来使用这一概念,一是题材的陌生化,主要指题材范围的拓展,在纪行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审美的陌生化,即借用西方文论中的陌生化概念,在景观诗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50)案:“庶民化”一词,在本篇中与“陌生化”并举,以突出中国近世地方诗歌的内、外两条发展线索。陌生化关涉文学内部研究,包括题材、意象、修辞、语言等文本元素;庶民化关涉文学外部研究,包括社会阶层、身份、权力、空间等外在变迁。
    (51)参见周剑之:《宋诗叙事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04—105、28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