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评《人面桃花》或格非的矛盾叙事(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吴学术》2012年第5期 陈众议 参加讨论

    七、陌生与间离
    曾被同时译作“陌生化”和“间离化”的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概念。在什克洛夫斯基那里,“陌生化”是使熟悉的事物陌生,使石头恢复石的质感,其有效方法便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的相应词汇,从而激发人(业已迟钝)的感觉知觉。[12]但到了布莱希特笔下,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受俄国形式主义启发,但将“陌生化”概念颠覆而使之转向“熟悉化”。他拿中国戏曲为例,认为中国艺术家在表演时表达了对观众的(尊重?)意识。观众再也无法保持一种幻觉,认为自己在观看真实发生的事件。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和台词与被表演者保持很大的距离,他们小心翼翼不把角色的感觉变成观众的感觉。[13]这样的看法当然不无偏颇,盖中国戏曲的“熟悉化”表演依然可以激发观众的喜怒哀乐,盖他们早已接受了那些程式,并感同身受地与演员(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因此,他所谓的陌生,其实是间离(即演员同人物、观众同演员-人物的反移情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那种让人犹如初见初闻的感觉(惊奇)适得其反。
    格非的小说兼具双面效应。谓予不信,我姑且各举一例。首先,秀米的初潮被大大地陌生了一回。它作为小说的开场大戏和“父亲”的疯癫一样令人难忘:
    她觉得肚子疼痛难挨,似有铅砣下坠,坐在马桶上,却又拉不下来。她褪下裤子,偷偷用镜子照一照流血的地方,却立刻羞得涨红了脸,胸口怦怦直跳。她胡乱地往里塞了一个棉花球,然后拉起裤子,扑倒在母亲床上,抱着一只绣花枕头喃喃道:要死要死,我大概是要死了……p
    随后是少女充满恐慌和羞惭的好一番侦察。
    其次,围绕桃花源和花家舍,作品展开了堪称经典的一系列“熟悉化”演绎。这其中既有间离,也有移情。譬如,有关桃花源的诸多描写不可谓不重复,却明明暗喻了《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中的某些场景,从而对青天白日或全国山河一片红式的乌托邦构成讽喻。而花家舍头领唱小曲、对淫对子又每每催人迁思一些民间小曲、古典话本或明清传奇中的采花盗、“雅色荒”。比如:
    海棠枝上莺梭急,菉竹荫中燕语频。
    壮士腰间三尺剑,女儿胸前两堆雪。
    说“正经”的,格非的有些“陌生化”或“间离化”效果来自有意的“紊乱”。这里有两个很说明问题的例子,一个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人物错把“金蟾啮锁烧香入”变成了“金蝉啮锁烧香入”;另一个是由韩愈诗《桃源图》引出的那幅“名画”。前者据传倒“真”与韩愈有关,即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相传被韩愈点化成了“僧敲月下门”,并使这“推敲”传为佳话。至于后者嘛,多半是格非为了陌生的间离或者相反而臆造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