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小滨:《不确定的历史与记忆:论格非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第49页。 [2]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36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格非:《人面桃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下同 [4] 施莱格尔:《古今文学史演讲集》,转引自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第16页,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格非:《文学与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第134页。 [6] 索福克勒斯:《诗学》,第42~64页,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 详见拙文《文艺复兴的另一个维度》,《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 [8] 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第138~165页,黄奇铭译,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 [9] S. Johnson: Johnson on Shakespea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8, p.11. [10] 布莱克:《布莱克文集》,转引自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第84~85页。 [11] 刘世德:《回忆》,《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210页,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此外,钱锺书在《围城·序》中曾明确指出,他要写的是“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12]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第6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3]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第193~195页,丁杨盅、张黎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39~3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