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在反思与调整中重建当代中国文论——2015年文艺学知识状况回眸及其展望(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 李圣传 参加讨论

    六、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反思评价与当代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论仍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板块,尤其是在习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之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重新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也成为2015年文艺理论领域的一股潮流。这尤为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对苏区文艺及苏联文论话语的研究和反思。董学文指出,列宁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到了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贡献了大量的新东西:“一是把辩证法和唯物论彻底地运用到文艺理论上来”;“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思想”;“三是丰富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论”;“四是首次提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五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文艺家的态度”;“六是初步探索和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经验”。(43)周平远指出,中国苏维埃运动所坚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修辞方式与传播策略卓有成效,尤其是苏区文艺政策的“宣传本位原则、任务中心原则、戏剧优先原则、社会娱乐原则”为苏区文艺工作的开展与文艺政策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及法理基础。(44)此外,吴艳《现场·问题及其特点——以延安文艺批评为例》以及周启超《一个核心话语的反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话语演变记》也就苏区文艺及苏联模式话语的现实实践的效果予以了客观冷静的历史反思。
    二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再评价的讨论。董学文、祝东力等在研讨中认为:反思与再评价“西马”要“立足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状”,以求“对我们当下的研究有所启示”;“西马”这个概念不仅“非常成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给予充分的历史化”;对“西马”文论研究应该“从知识层面达到一个认知的程度”,即是要对“西马”文论“进行对话、批评”而不再是“一般的知识性介绍”。(45)丁国旗也指出,客观评价“西马”文论并汲取“西马”文论资源,对于发展我们自己的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而在未来对于“西马”研究应注意三个问题:(1)“既不捧杀也不棒杀”;(2)“在学习与反思中建构”;(3)“在学习和反思‘西马’文论时还要对‘西马’文论及其美学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给以足够的尊重”。(46)
    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立与探讨。高建平认为:学院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但学院批评并非指“人在学院”中所从事的批评;在当前批评中,所谓的“推介性批评”、“扶植性批评”、“酷评”、“阐释性批评”均有其意义和价值,但还缺一种“诊断性的批评”,这种工作只有“学院批评家”有条件和优势去做;当然,“学院批评”也存在各种问题,急需“去掉学院腔,走出象牙塔,切断种种利益链”进而“直面文学艺术作品本身”。(47)徐岱认为,要想成为一种“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必须实行“诗学转换”成为一种“文化诗学”,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还得在其文化关注中将文学真正当作文学而非一般的社会/文化信息载体来对待”,如果说“一般文化批评”只是“从文学材料来理解文化,是对文学的表征型解读”,那么“作为一种诗学方法的文化批评”则是“从文化的视野看文学,是对文学的语义学解释”。(48)魏天无则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在中国语境中发现新问题”与“审视旧问题”、“从批评范式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形态”,以此“带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向内转’”,与此同时也亟须批评家“更多地介入批评写作,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和文艺创作”。(49)
    此外,就当前文学批评看,除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诗学关注外,对影视及青春怀旧等文化现象的批评也是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如周志强《青春片新怀旧:卑恋与“多语性失语症”》、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等文章均从怀旧、叙述、消费等文化政治角度对当下国产青春片中的“怀旧主题”予以了理论解蔽。
    2015年文艺学领域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及成果,如金元浦、刘方喜等人对文化产业研究的兴趣,欧阳友权、陈定家等学者对微信文学与网络文艺的关注,等等。而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王元骧《关于美学文艺学中的“实践”概念》及陶东风《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等文章则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不仅有力辨识澄清了文艺领域相关基本理论问题,还指明了理论发展的方向。高建平在《文史知识》连载刊出的“美与我们的生活”专栏则对美的本质、审美与移情说、美感经验模型以及艺术的定义和边界等美学艺术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通俗化解读,为大众了解美学以及向社会传播美学知识提供了理论窗口。
    2015年文艺理论研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的“泛文化化”、“泛政治化”、“泛哲学化”与“泛他者化”问题,理论与创作及批评之间的断裂问题,新媒体与“微文化”处境下的文学存在问题,等等。这些学科发展中的困境尚需进一步反思、镜照与研讨,也为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当前,新媒体艺术尤其是“互联网+”、“媒介融合”及媒介图像、媒介符号语境下的文学艺术理论新变问题愈发凸显,中西文论美学中基础理论、概念、范畴仍急需进一步辨识厘清,环境生态、城市文化建设、都市空间、城市与乡土等社会现实民生问题也急需从理论与美学视角介入并予以理论回应。这些问题既为文艺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不断深化与拓展自身学科话语体系提供了机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