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里深耕(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王杰 贾洁 参加讨论

    2005年至2009年我在南京大学主持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日常工作。这一段学术经历对我也非常重要。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文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在与许倬云、杜维明、刘康、黄俊杰、张伯伟、托尼·本尼特等著名学者的交往中,我的学术视野得到了进一步开拓,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则作了很大程度的收缩,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和翻译上面。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我有时间和精力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的学术质量。大约在2007年该刊进入CSSCI集刊,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国内唯一一份美学专业的CSSCI期刊。
    2009年7月我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这是该大学创办人文学院后任命的第二任院长。从2009年至2015年4月,我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的岗位上工作,主要任务是引进人才和全面提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水平。这两个任务都超过预期的完成了,对于我自己的学术经历而言,这几年做的一件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是推动人文学科的国际化。在交大,我创办了“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创办了“国际文化周”,在我任期内举办了英、法、德、比利时、韩国的国际文化周,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中欧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上海交大左翼文化研究中心。当然,还创办了“上海交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学、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奠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养体系。在这期间我们还与“太湖文化论坛”开展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开启了上海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央编译局的深入合作。在学术方面这一段时期格外艰苦,一方面人文学院学术底子超薄,要上很多的课,工作上干的活太多,另一方面,这里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好,工作难度非常大。但我也算走过了这一段“爬雪山过草地”的历程,2014年评上“长江学者”,2015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2015年底,浙江大学希望我加盟浙江大学美学学科,我报着不愿意自取其辱的心态离开了上海交通大学,来到这里的“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工作,岗位是“求是特聘教授”。我现在卸掉了沉重的行政工作,在从事学术研究上时间会多一些。
    贾洁:您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审美人类学。请问您的学术兴趣的建立是受到哪些理论家的影响呢?
    王杰:我的基本研究领域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我的学术研究应该说是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研究为基本线索的。最初我是对本雅明和阿多诺感兴趣,然后研究了一段时间阿尔都塞和阿尔都塞学派,从阿尔都塞学派转到特里·伊格尔顿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但是都是初步的研究谈不上深入。在这个领域,给我较大影响的是本雅明、阿尔都塞和特里·伊格尔顿。因为工作太忙和外文水平不是太高,我主要是研读了他们的一部分著作,系统研究还说不上,例如我对路易·阿尔都塞的研究就是如此。但是他们的思想的确对我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包括我对马克思许多著作的重新解读。
    审美人类学这个研究领域最初的影响者也是瓦尔特·本雅明,他的美学和文学批评著述渗透着哲学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和方法。后来,列维---施特劳斯对我有过重要的影响,我太喜欢他的一系列著述了。在审美人类学方面,罗兰·巴特的《现代神话》也给了我重要的影响。还有就是弗洛伊德、弗洛姆、雅克·拉康等精神分析学家的著作也对我有重要的影响,曾经一度往这个方面下过一些功夫,做了一些初步的涉猎。
    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要算马克思。本科四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基本上熟悉了马克思,后来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来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在中国的学者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在中学时代是一个鲁迅迷,读过当时能找的全部鲁迅的著述。
    贾洁:您最近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您能说一下该课题对中国当下文学与美学理论的建设性意义吗?
    王杰: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项目是我设计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找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现实的途径,其次是依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建设新的学术共同体。在中国当代美学板块中,关于美学史研究,美学家研究,美育研究,以及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都比较活跃,研究的学者也多,博士论文和国家社科立项也相对较多,但是从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简称“当代批评”)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并且努力上升到美学基本问题的高度来展开研究的确很少,在我看来当代中国这一领域研究的相对薄弱是不应该的,因为对当代美学问题的研究是美学理论创新和通过美学介入现实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中国发展二十多年的文化研究本来在西方学术研究格局中是有很强的“当代性”的,但也许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某种导向,许多文化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上。在我看来,阿兰·巴迪欧指出,在整个当代人文学科中,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已经取代哲学占据引领性的中心位置的观点值得重视。但是,我们的美学研究若不经过调整和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不可能达到这个位置的。因此,结合当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的丰富现象,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再此基础上研究当代批评的形态和理论基础在我看来是中国美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