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俄文化的相遇与相互理解——对话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卢基扬诺夫(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特约撰稿 刘亚丁 参加讨论

    激活俄中两大文化相互理解
    刘亚丁:您认为在苏联时代,汉学家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卢基扬诺夫:苏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以В.阿列克谢耶夫的学术工作为起点的。他提炼了翻译中国文学和哲学文献的方法论,编制了培养汉学家的教学准则,为俄罗斯汉学奠定了完整的学术基础。他的学生休茨基完成了《易经》的完整的诗歌体译本,这是国际汉学界的重大事件。费德林翻译了屈原的诗歌;彼得罗夫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文章,著有研究道家哲学家王弼的专著。1966年,苏联科学院远东所的创立,成为苏联汉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远东所后来成了最重要的中国研究中心之一。
    季塔连科和布罗夫编辑了《中国古代哲学》两卷本文选,接着又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汉代哲学》,同样包含了译文。在这个时期,别列洛莫夫、波兹德涅耶娃、波麦兰采娃、季塔连科等还出版了研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著作。还有很多汉学家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名字我例举不完。
    苏联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这种研究激活了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激活了两大文化的相互理解;其次,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导致对文化的精神原型的寻找,这促进了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形态学研究原则的提炼;再次,这种研究修正了关于文化的人文定义,并表明:文化作品的基础是处于精神本质中的人;最后,这种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全人类性和独特性,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居于人类全球一体化的中心之权利。
    刘亚丁: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千年,在苏联和俄罗斯的汉学界,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出版了很多研究先秦诸子的著作和论文,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等著作有多个俄文译本。为什么恰恰在20世纪80年代至新千年这个时期,俄苏汉学界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卢基扬诺夫:第一,在20世纪最后25年,俄罗斯新一代的汉学家成长起来了,各专业的都有——其实还有很多人到中国去学习。我想指出,根据季塔连科的倡议,在莫斯科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哲学学派,布罗夫和费奥科季斯托夫给予他帮助。现在这个学派已经有了五代学者,其中有卢基扬诺夫、科布杰夫、扬古托夫、罗曼诺夫、阿勃拉缅科、勃兰日金娜、伊奥诺夫等,他们活跃于先秦哲学研究领域。同时,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加里宁格勒的中学和大学里,学中文的人在增加,中国文化日益渗入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包括中医、太极拳、中餐、中国音乐和舞蹈、风水、算卦等。俄罗斯汉学界以自己的成果回应了这样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