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作为中国人联结情感纽带的精神家园,传统诗词到底有多美?让我们来听一听93岁高龄的诗词泰斗叶嘉莹先生的倾情解读。 ■演讲叶嘉莹 整理徐蓓学 诗词不只是要“入乎耳,出乎口” 我在20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谈中国诗歌的兴发感动的特质与吟诵的传统》。要想把中国诗词学好,应该要背诵;但背诵还不够,要学会吟唱,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 我在那篇文章里曾经提到,在20多年前,很多中国小朋友背的诗不多。而在日本,据我所知,他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作《百人一首》,所有的中小学学生都要参加这个背诗的节目。 他们怎样提高孩子们背诗的兴趣呢?把它变成了一个有娱乐性质和比赛性质的节目。在日本全国,每一个地方的小学先举行这个比赛,然后推出代表,从各省市比赛到参加全国的总决赛,最后选出优胜者。 我在那篇文章中说,如果能够让小朋友有一种游戏和比赛的兴趣,不是枯燥死板地背诵,也许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而且我提倡,不要死记硬背地背诗词,而要学习有平仄调子地吟唱诗歌。 不过我也提到一点。荀子写过《劝学篇》,他说如果我们学一样东西,“入乎耳,出乎口”,耳朵听了,嘴巴可以背出来,口耳之间,从嘴巴到耳朵之间不过四寸的距离,“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对你整个人生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你只知道死记硬背,入乎耳,出乎口,对你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流传到现在的那些名篇巨著中,饱含着诗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厚的修养、情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历史,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我们不只是要死记硬背,“入乎耳,出乎口”,我们更要把诗词里的精神、感情、思想、品格与我们融汇一体,这才是我们学习诗词的真正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