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唐宝民:一位作家的精神遗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唐宝民 参加讨论


    齐克果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上这条路———踏过叹息桥进入永恒。”许多年前,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关于死亡的文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010年12月31日,这个“节日”不幸降临,在那个风雪弥漫的冬夜,史铁生永远地走了。今天,当我们回望那个终结了史铁生生命的夜晚之时,却感觉他并未离去,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不可否认的是,诚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的最后所慨叹的那样:“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在一个鸡毛飞舞、泡沫遍地的时代,理想主义成了最后的奢侈品,许多人无疑已经陷入了思想与道德的双重贫困。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迅猛冲击下,有人放弃了内心的坚守,在世俗的大海中沉没了竞渡的方舟,成为金钱和名利的俘虏;但史铁生却做了一名拒绝投降的英雄,他以朝圣者的姿态在文学之路上艰难地前行,让理想主义的旗帜在时代的废墟上高高飘扬。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信徒,在当下这样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下,他依然服从内心的信仰,从未偏离过对个体真实的坚守。他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高贵的信仰,当作精神家园的一种信念:“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他的这种坚守永远值得我们为之仰望,而他在写作中坚守着精神的高度和心灵的高贵,也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不妥协姿态,体现了一个作家的魅力和文学的价值。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指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史铁生认为福柯的这段关于疯癫的论述也同样适用于残疾。饱受病痛折磨的史铁生是一个苦难的行者,几十年的时光,一直与病痛为伍,但他却没有向苦难的命运俯首称臣,而是选择了一种昂扬的姿态与疾病抗争,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苦难的命运。他的肉身虽然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精神却始终在天空中翱翔;他用手中的笔书写生命,以坚韧的信念彰显了生命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发出了不屈的呐喊,弹奏出一曲理想主义的绝唱。
    我们已经身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意义破碎的时代”,就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描绘的那样:“一切文化内容都是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物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人文精神的流失、精神意义的消解已使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但因为有了史铁生,我们拥有了一块永远不会被污染的绿地。他执著的脚步,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坐标;每每想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普希金的声音就会隔着遥远的时空在耳畔响起:“我的心灵将越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七弦琴上逃过腐烂!”
    (选自作家博客 http://blog.news365.com.cn/wenxu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