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都具有以类相从的规整性,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立独行”的异变现象。异变问题给古—今音审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加上注音工作中又存在径依同小韵之字类...
摘 要: 英语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通用语。目前学界关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特征、词汇句法、会话结构、交际策略等方面...
2016年11月18日下午,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鲁国尧先生于汉语言文化学院做了题为“艰难的历程 —— 中国人认识自己语音的千年史”的学术讲座。 鲁国尧先生先通过...
近年来的俄罗斯语言学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是由叶·维·帕杜切娃等学者在语法和语义研究中提出的“词汇语义动态模式”(dynamic model of lexical semantics)。如果说构词学研究词汇的...
“黼黻”二字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先后经历了同一花纹上的华美颜色、衣物或器物上的美丽花纹或图案、华美的礼服或器物、华美的辞藻等多层含义的嬗变。 从早期文献载记来看,“...
摘 要: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规律,我们收集了30名非汉字文化圈零起点学习者一年内学习某初级教材所要求掌握的全部汉字后的实际掌握情况,建立了“外国人汉字习得数据...
摘 要: 地点直示成分作为一种表达语用功能的成分,在汉语中除了可以单独实现为句法上的主宾语和状语外,更常见的是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后,与之共同实现为定中关系和同位关系的名名...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知发展过程是语言、概念和思想逐渐形成并且成熟的过程。完整语言体系形成后也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和初步独立的思想意识,思维的语言在表征外部...
摘 要: 语言的象似性指人的经验结构在语言结构上的反映。语言的象似性普遍多样,主要分为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两类。本文探讨了语言象似性的各种类型以及英汉互译的方法,目的...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英国《牛津词典》最终从2016年度热词备选名单中选出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今年的年度热词。《牛津词典》中该词是这样定义的: Post-truth adj. relating to or...
摘 要: 文章以20个汉语方言点古宕摄合口三等非组字今读的韵母材料为样品,通过若干实验讨论了聚类分析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问题,指出:聚类分析只是一种倚重数量关系的分析,采用...
摘 要: “朱”字本义为截断、砍断之草木,后引申为各种被截断的条状物,并将这样的义素化入以“朱”为声旁的形声字中。而通过对中国先秦织染工艺史的研究,又知周代先民是从割裂...
法国语言学家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汉语在与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吸收外来成分,丰富、改进汉语的表达手...
摘 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翻译政策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晚清洋务派的翻译政策对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的影响为个案,分...
摘 要: 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争论。事实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
摘 要: 本文基于对澳门中文平面媒体中字母词使用现状的调查,从语言的工具属性和文化属性出发,提出澳门中文平面媒体中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建议:确立分阶段分层级对字母词进行规范的...
摘 要: 关于“官”字的文字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目前尚未有定论。笔者以为,若想全面解析“官”,应从“官”的本义与其古文字形上入手。“官”字的名义应为在屋子里悬挂众多绳...
摘 要: 过去三十年里,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是理论语言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的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话题究竟是通过移位生成的,还是在基础部分形成的?本文采用真实话语语料,探讨了多种...
摘 要: 研究藏语非声调方言的音调对于了解其声调起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产生声调的基础和机制,尤其是导致声调语言产生声调的语音机制。通过对天祝藏语单音...
摘 要: 本文对上古所谓自指标记“者”构成的“者”字结构的句法分布作详尽的描写,并探讨其语法意义及来源,认为这些“者”的语法功能可分三类:语气词,在表判断或解释的句子中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