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16牛津年度热词“后真相”的简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婷婷 参加讨论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英国《牛津词典》最终从2016年度热词备选名单中选出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今年的年度热词。《牛津词典》中该词是这样定义的:
     
        Post-truth
        adj. 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可以看出,这个词多用作形容词,意思是“相对于客观事实,对情绪及个人信念的感染更能影响舆论的这种状态或境况”,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事实背后的真相也就变得无关紧要。该词多用来形容基于激情与感情而并非基于理性与事实的争论,现在多与名词“politics(政治)”共同出现,构成短语“post-truth politics(后真相的政治)”。2016年英国《卫报》曾对“post-truth politics”做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这个后真相政治的时代,一个斩钉截铁的骗子可以称王。他虚伪得越是厚颜无耻,他的谎言越是无法揭穿,他就越能发家致富。与此同时,那些学究们仍然死守着事实和证据,怀揣着那些满布灰尘、索然无味的东西,当骗子的谎言蔓延向全球各个角落时,他们的靴子甚至还没有绑好鞋带。
     
    从常规的词汇构成上来看,“post-truth”是由前缀“post-”附于名词“truth”之上派生而来的,类似的还有“post-war(战后)”、“post-match(赛后)”,这里的“post-”意指时间,“在…...之后”。因此“post”与“truth”通过这种组合就产生了“post-truth”的初始含义“当真相被披露后”。然而,与上述“post-”的常规用法不同,“post-truth”中的“post-”还暗含“在某个阶段,某个特定概念会变得无关紧要”这样一种状态或处境。
    “post-truth”的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中,当时剧作家Steve Tesich在对伊朗门事件以及海湾战争评论的文章中描写到“we, as a free people, have freely decided that we want to live in some post-truth world(我们作为一个自由的民族,已经决定我们想要生活在一个后真相的世界中)”。
    之后,在《后真相的时代》(2004)作者Ralph Keyes以及美国喜剧演员Stephen Colbert(2005)的推动下,一个与此相似的名词“truthiness”悄然走红,这个词曾被《牛津词典》定义为“以为真实,但不顾事实的感实性”,“post-truth”将这一概念由某孤立而特定的断言特征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
    在过去十年间,“后真相”一词虽处于使用状态,但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真正“走红”是在今年6月至10月,尤其是在英国脱欧公投及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开始直线向上飙升。据统计,这段时间中该词的使用频率猛增约2000%,已成为政治评论常用词汇。
    此外,《牛津词典》官方网站还给出了2016年度热词入围名单,其中包括:alt-right(另类右翼运动,特指一些思想极端保守的团体)、glass cliff(玻璃悬崖,指女性或特定群体在上升到领导地位时处于的危险境地)、hygee(友好温馨的氛围,起源于丹麦,指的是创造舒适、欢快且有益健康的氛围)、chatbot(聊天机器人,网络上的自动聊天程序)、adulting(负责任的成年人所操的行事方式,尤其指完成了某项平凡但是必要的任务)、Brexiteer(英国脱欧支持者)、woke(唤醒的,特指对社会公正大声疾呼)、coulrophobia(小丑恐惧症)、Latinx(拉美移民或后裔,是Latino或Latina的中性拼写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婷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