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数度出现对文学史观处置的钟摆现象,本文提出不能轻易否认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但要重视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强...
内容提要:当前新诗走向了两个极端:极端粗鄙和极端晦涩。但是,当今新诗的发展又合乎逻辑,它依然是西方诗歌的一个分支,所有的新诗变革都可以从西方找到根源。八十年代以来...
[摘要] 本文对孙绍振文学理论中的错位范式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究:错位范式在汉语美学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错位范式与统一范式之间既传承又颠覆的关系;错位范式的解释力与开放性...
第一次看到竹内好的照片,就为他明亮的双眸和专注的神态所吸引,这种思想者特有的目光仿佛在吸引和召唤着挑战者、批判者。 竹内好之于今天的中国读者,理所当然有一层更为特殊...
“鬼之为言归也。”———① 晚明文人冯梦龙(1574—1646)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里,有一则《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亡于金人后的第三年(1129)。那年...
“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
在鲁迅看来,作为语言的艺术作品,叙事作品的虚拟性是读者阅读作品的基本前提,因此叙事人称的混用是叙事作品的一种特殊技巧,而无碍于小说的真实性,鲁迅说:“幻灭之来,多...
「内容提要」关于女性文学或女性小说,本文沿用一般的较为宽泛的看法,将女性小说定义为女作家所写,关注女性境遇、探讨女性问题的小说。本文论述以第一人称小说为例,并通过...
洪子诚先生主编的教材认为,“五四”新文学的多样化到了“延安讲话”后形成一个大断裂,导致了“一体化”。然后经历了从“文革”时的“高度一体化”再到80年代的“多样化”的...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百花文学”时期的人道主义言说。在对这些言说的思想,言说理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他们共同的特征——以人为中心和对人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的人的...
本刊记者 郑廷鑫 发自香港 朱天文,台湾作家,曾师从胡兰成学习中国文化,与侯孝贤合作多部电影 28年后的一个夏日黄昏,夕阳下的维多利亚港波光点点,朱天文平静而清晰地回忆起...
官场小说的传统在汉语文学中可以上溯至晚清的谴责小说与黑幕小说,据陈平原先生的统计,晚清小说中以官场为表达对象并于书名中点明官场的就有19种之多。及至新时期之后,仍有...
大约半年前,当我的《台北人》研析论文在《书评书目》杂志上连续刊载的时候,编者隐地先生一日来信,谈起读者对我这一系列论文的反应和感想。他说,读者一般都认为我评论得极...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张炜的长篇新作《刺猬歌》虽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总体上因为其创作中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立场,导致它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自我复制,写作的不及物,甚至下...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19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现代文学史著作,通常已被看作是学科的奠基之作,但又是一部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有很多批评的著作。作者自己也说...
一九九六年元月,燿德突然過世,得年三十四歲。這位從年輕時代就崛起台灣文壇的才子,以青壯之年告別他的書寫,既令文壇驚愕,也叫識者神傷。燿德的才華橫溢,從高中階段踏入...
一、林燿德現象與他的「後現代計畫」 二、 台灣文學史「世代交替」的斷裂與延續 三、 《時間龍》中虛擬的後設文學史政治戰場 四、 暴力書寫流露之施虐與壓抑 五、 結語:「橫斬...
内容提要:“有声的中国”是相对于“无声的中国”而言,不仅指“舍掉古文而生存”,而且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的新路径。本文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着...
在這個高唱族群和解的時代氣氛中,看到陳芳明寫作的台灣文學史,主張從後殖民史觀重建台灣的新文學史,不禁為其勇於逆反偽善的時代氣氛,正視戰後國民黨政權的殖民性格的正義...
叶勤(以下简称叶):提起现在的中国文坛,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走入困境”,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局限于小圈子,失去了对公众的影响力。文坛之事即使暂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