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天,刘剑梅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开始博士课程。在我第一印象里,剑梅眉清目秀,举止从容;个头虽小,但人如其名,自有一股蓄势待发的锐气。哥大东亚系甄选学生一向...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本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天翻地覆。这是一场语言革命、文本革命:朦胧诗,是最具标志性和统治力的文本,不仅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
访谈时间:2008年9月13日纽约时间下午1时。 访谈地点: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 访谈人:张旭东,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教授;东亚研究系教授、系主任。中英...
我七岁的儿子非常热爱大自然与动物,也很有绘画的小才能。每天一做完功课就埋头绘画,开始只画恐龙和侏罗纪时代恐龙生长的环境,现在则画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和热带雨林。四壁...
2009年的中国文化界和文艺界,正在发生着悄然、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在一篇题为《电视剧终于更好看了》的长篇报道中,一位年轻记者这样写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甚至...
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形成及发展历程一直被一些标志性的时间、事件和文本武断地分离,而这些时间、事件和文本主要是以厚重的政治蕴含而获得分离和命名历史的特权。在...
七年前,我刚进马里兰大学不久就认识了约翰斐济 (John Fuegi) 教授。我在亚洲和东欧语言和文学系任教,帮助比较文学系辅导了不少博士生,每年一两次的交往让我们逐渐熟识。约翰一...
一 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也意味着从作品出发对这个批评的框架作出说明。在鲁迅作品里,说《野草》是一部“现代派”作品大概不会招致激烈的反对,在风格...
一、 关于“现代派文学” 1982年发表的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和冯骥才、李陀、刘心武的《关于“现代派”的通信》等文章,作为当代文学向“现代主义”转向的一个重要识别界标...
一、祸从天降 被打成右派的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的确有不同的政治见解;二是有些自由思想,三是稀里糊涂,不问政治。我是第三种人。 1957年,正是我春风得意的时候。1953年,...
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症结 我想从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谈起,因为他的批评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注意。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顾彬的批...
这本是应朋友的约请,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大学文学》我所承担的“现代文学”部分的文稿。这自然是一个文学普及的工作,我却额外地赋予了某种学术研究的意义,试图进行文学...
近年来,西方文学和文化想象中的中国或东方,已经成为西方学界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钱钟书先生的论文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已经明确勾画出英国对中国的想象、理解和认识,同...
一 回忆录中的“叙事”与左联成立的“历史意义” 现在我们研究“左联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可资参照的历史资料大概只有发表于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上的短讯《上海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诞生后十多年间,对新文学的史的研究,已经有过一些著述,可以把二三十年代看做现代文学学科的酝酿期。尽管这期间的研究成果比较零碎,缺乏规模,但各种不同的文学史思...
有关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定位,难以确然。主将,骁将,健将,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个说法,总是明星人物。而且,鲁迅的出现,亦非孤峰突兀,而是偕胞弟周作人以双子星座式的夺...
三种空间的历时性结构 就在文学研究会议开得热火朝天的时刻,我们却陷入了一个深刻的逻辑悖论︰以最没有公共性的方式探讨着公共性话题。这似乎是纠缠学院知识者的最大困境。...
摘 要:在当年对胡风的批判中,鲁迅成了一个缺席的被批判者。但时代作出了富于智慧的选择:清除胡风而保留了鲁迅。把鲁迅与胡风区别开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成功地把鲁迅从胡...
关于90年代文学的状况和90年代小说的状况,我们的教材里似乎什么都说了,但是又什么都没说清楚。通编教材写得没有意思其实是应该的,这是因为教材必须追求“价值中立”。什么是...
[摘要]:《朝花夕拾》作为鲁迅散文唯一的“回忆记”,在《阿长与 》、《藤野先生》等文本中寄托了他对“父爱”、“母爱”的文化想像,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朝花夕拾》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