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八日、九日的《自由時報》副刊,連續兩天刊出了王德威的訪談記錄,提問的台灣文學年輕學者簡義明,在訪問的最後向王德威提出了知識份子介入現實的問題,問者或許無心,但...
摘要:90年代是20世纪的终结,“大写的人”遭遇了市场化,“人的文学”面临危机。《白鹿原》代表的理学世界观,在非阶级化的人性偏好下,将“民族的历史”演绎成“民族的秘史”...
一. 記得 這一條是妳 記得 這一條是我 我是很清楚的 燈光下 掌心 曾經輾過 深刻的印痕 在此交會 在彼分離 掌上 縷縷深鏤 掌上 線線飛揚 豪情是一揮就的潑墨 可以容下 蒼蒼 天 涯 (1...
一 一个人往往能记住某个作家的一部作品,更会因一部作品而记住了这个作家。 由于作家的生活、情感、思想、写作的积累(包括对文学传统和发展态势的感知),适逢社会形成的某...
夏丏尊先生抱着满腔热情来从事工作和学习,在生活上也这样,这是情。这样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产生了各种想法,有的提到理论高度,这是理。情和理结合,脚踏实地地工作、...
白之(Cyril Birch)在其经典名文《中国小说的继承与变革》中,提出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即五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框架中的地位问题。他将五四小说准确地归结为悲剧-反讽模式...
哀婉人生 刘俊(以下简称刘):您的不少作品都牵涉到“死亡”,在我目前看到的三十三篇短篇小说中,与“死亡”有关的有二十三篇,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白先勇(以下简称...
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张爱...
1979年,查海生与我同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学四年,小查在我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学期上大课的时候,他喜欢抢别人的军帽戴。那年他才十五岁,个子不高...
一、奇异的复合音响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 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
一、“鲁迅”是谁?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当然就是中国的周树人,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
80年代 从启蒙文学到文体革命 在某种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可以通过精英化和去精英化这两个关键词加以梳理。 精英化的过程发生在“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约当...
一 问题的提出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具备什么可能性? 这一问题在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不同的人提及,并经由不同的落实或结晶为某种思想果实,或化身为历史的某种支撑结构,或者...
[摘 要]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
一 凡写史,不能不考虑“著述体例”。所谓“著述体例”,不仅仅是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还牵涉到史家的眼光、学养、趣味、功力,以及背后的文化立场等,不能等闲视之。 1920年...
毫无疑问,“重写文学史”是八十年代最有效的社会文化实践之一。不仅是在写史者心照不宣的逻辑与谜底“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之中, 而且是在一种深刻的默契与共识之下, 整个新时...
为什么要讲“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的问题?对此,我也觉得难以回答。但正因为它有某种认识上的歧义性,我才愿意拿出来讨论,并请教于大家。文学是一种教人“相信”的审美...
本文的题目是“伸出你的舌苔 空空荡荡”。此系借用二十多年前马建一篇小说的名字,其题目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为了避免照搬,我改动了两个字。每次读到只有爆破情绪...
西方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始自一九五○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介绍与翻译,但并未形成气候。五十年代中期,旅美的夏志清教授和捷克的普实克(Jarus...
“何谓文学本身”的提问本身,便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思考。但“什么是文学?”或者“文学何为?”却是和“纯文学”的提出一道共同“建制”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