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是推进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艺工作者,面对变革的农村和农民文艺工作者该怎么思考、怎么关注、怎么面对...
抗日烽火淬炼熔铸的鲁艺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鲜亮的精神底色。在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发扬鲁艺精神,使...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文...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文...
曾军教授在《关于中西文论“对话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一文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研究从“中国问题的西方化焦虑”这一问题入手,进而展开西方文论与中国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在2017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由根本问题入手构建中国古典学》一文。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也有粗浅的理解。 在西方,古典学是名副其实的...
诗文、书法和绘画原为彼此独立的文艺形式,可宋元时期的士大夫文人在创作实践中把这几种文艺形式有机融为一体,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用诗歌抒发情感,在书法中感受风骨,于...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大致可分为开创、发展与成熟三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与国学发生了全面接触,并随着对其深度介入而逐渐改变和更新了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
明代词史约有四派,即明初遗民词派、明前期吴门词派、晚明艳词派和早期柳洲词派。 明代词史的“四派” 明初遗民词派,主要成员有谢应芳、倪瓒、梁寅、邵亨贞、邾经、顾阿瑛等...
摘要: “蒋光慈现象”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文学史现象,它牵连着诸多重要的文学史命题。它显示出蒋光慈对革命作家的“组织化”所做的抗争,对革命作家“写作行为”的独立性的维护...
在具体赋予史德、文德涵意的过程中,章学诚主张文、史相融,著、评耦合,使得《文史通义》的价值不只停留于史学观念的阐发,而且也涉及文学理论的阐释,这就是史德、文德所蕴含的文...
佛教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原。三国东吴立国,支谦为避战乱入吴,广事译经,佛法始在江南传播。东晋时期,佛教文化在江南与玄学碰撞,江南佛教因此而蓬勃发展。钱大昕认为...
壹不困于物,与万物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一说,尽管理学家原本讲的“人欲”只是就情欲之“流而至于滥”者而言,封建帝王竟把它当作统治老百姓的思想...
近几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成就的总结已经有不少论文论著,笔者也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是更不能妄自尊大。这几十年的古代文学研究的...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面对的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回答这一问题,答案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特定的理论是在特定的实践过程中,在观察与研究特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始出现由过去偏重“文学”研究和“内部”研究向“史学”与“外部”研究转移的倾向,即从传统上侧重于单纯的作家作品研究转向综合诸如党史...
研究传统文化,只有与社会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才能保持持久活力。这就需要更多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加入传统文化普及的队伍,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在“新语境、新方法、新视野下的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原题《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柳青离开我们马上就要四...
在《诗经》赋比兴三义中,赋为直书其事,比为比方,意义都相对清晰,而兴义较为抽象,涉及层面更多,历来聚讼纷纭,成为诗经学上一个重要问题。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第三册...
友情和男女之情,像是一种通感,可以互相比拟。它提醒我们六朝时期的重要思潮,就是“情”的觉醒。亲情、友情、男女之情、感物之情……都被当时的人归为一个“情”字。这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