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南宋诗学的“中兴”,由陆、杨、范、尤“四大诗人”至姜夔而告完成。陆游不仅“草书歌”别具一格,也是南宋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以劲逸稚拙的体态和神驰意造的气...
内容提要: 文人独创是中国章回小说最富有生命力的创作方式,它给章回小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早期世代累积型小说主要取材于前代历史和传说,文人独创小说取材于发生在作家身边...
内容提要: 辛弃疾有《临江仙》词24首,是两宋间留存《临江仙》词调最多的词人,在《临江仙》词调的创作以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辛弃疾留存的24首均选用双调60字基本体,格律...
内容提要: 清代常州文人对歌谣等民间文学资源相当珍视,他们努力弘扬歌谣传统。在他们的视野中,歌谣传播丰富多彩,而且还注意将歌谣中的开放精神与艺术手法渗透到自己的创作...
内容提要: 伴随新传播方式出现的日报小说具有提高报纸销量的功用,而报纸发行迅捷、影响面广,又使小说读者群极大扩容。为维持小说持续刊载,各报通过征文摆脱作、译者偏少导...
内容提要: 唐诗宋词常用“年”这种计时单位来分割叙事单元。这种年段叙事主要有三种组合方式:以物是人非为主题曲的“今年”、“去年”二段式组合;以佳期难料为主情调的“今...
内容提要: 一个人如何回忆和书写一段创伤的经历,并进而把它转化为一件文学作品?对创伤的记忆如何决定了它在文学中的再现?它的文学再现又会如何重塑一个人的记忆?导致创伤的缘...
内容提要: 如果从西汉成帝时冯商续《太史公书》算起,到东汉和帝时班昭等完成整部《汉书》的编撰,整个《汉书》的编撰史绵延一百多年。《汉书》文本逐步形成的西汉后期到东汉...
内容提要: 《齐物论》中“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的命题,表达的是风生于地的理念。其中“大块”,指大地。古代注家有的把“大块”释为上天,有的释为天地之合,这些说法并非全...
内容提要: 上博简《孔子诗论》“大雅”论简残严重,学界皆略而不论。根据对残简阙文性质的推测,所缺简文文字当为“《大雅》盛德也,多言[周],□□□□□□□□□□”“[孔子...
内容提要: 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文人特别是科举文人大量存在官年与实年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有现实利益的诱因,又有文化心理的原因。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的演变中,...
内容提要: 本文将汉语中主要用于诗歌的一部分词汇定义为“诗语”。汉语“诗语”包括三种类型:形容词中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藻饰性词语;由常用词组合而成的更为普通的诗语。汉...
内容提要: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经典作品生成的必经通道。然而,在经典生成的阅读进程中,许多基于文本片断教材式、欣赏式的选读,成就了文本经典,...
内容提要: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
内容提要: 国学小说包括历代史志中的“子部小说家类”的全体与“史部杂家”的部分著作。这类数量庞大的小说是传统学术中固有的一类著述,同文学性的小说概念与外延都是不同的...
内容提要: 王念孙、王引之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毛诗述闻》是其研读《诗经》的智慧结晶,在勘定《诗》文及前注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揆之本文而...
内容提要: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录两汉文,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有整篇可补入严辑《全汉文》与《全后汉文》之文,亦可补足严辑全两汉文中断章残句之文,并可与严...
内容提要: 《周易》是“六经之首”,作为经典对于人生奥秘与文章枢机进行的阐释,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周易·贲·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内容提要: 庄子和慧远等人对“形”“神”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形”“神”意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和混乱。“形”“神”关系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关系...
内容提要: 王士禛生平论诗凡三变:从宗唐到宗宋,再回归唐音。因此关于王士禛诗风到底是宗唐还是宗宋,从清代以来就引起很大的争论。其实王士禛晚期的诗风,完全可以称为“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