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 [访谈] 对话:当流行文学渗透大众生活,学界不该对其视而不见 2017-10-14

    流行文学往往不被学界纳入重要研究的范畴。因为其通俗的特性,这也构成了一部分学者对它的固定成见。然而近年来,《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冰与火之歌》等小说以改编电...

  • [访谈] 杨争光:朋友戏称他“老刀客” 2017-10-14

    人物名片 杨争光,著名作家,影视编剧。1957年生于陕西省,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棺...

  • [访谈] 葛亮:重拾古典传统的东方气质 2017-10-14

    [摘要]我们中国人在表达艺术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言说渗透的方式,它不见得有明确的坐标系,这是一种古典的文化自信。但是现代以后,这一块在慢慢剥落。 作家葛亮 原文编者按:...

  • [访谈] 孟京辉:我可能在创作上就是这么放浪不羁 2017-10-14

    《临川四梦》剧照 答题者:孟京辉 出题者:吕彦妮 时间:2016年12月25日 地点:国家话剧院后台 1你已经走了多远? 其实走得挺远的了。普通、认真的观众,进入剧场第一步是要欣赏情...

  • [访谈] 王斌:我就是那种在黑暗里寻找光亮的人 2017-10-14

    [摘要]我们都是一群时代的弃儿,但是我们却是一群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我们多么迷惘,多么痛苦,多么孤独,但是我们心中依然会让自己亮起一束光,我们就是那个寻找光亮的人...

  • [访谈] 杨绛:我信仰文化,我相信爱 2017-10-14

    我信仰文化 我相信爱 ——杨绛 杨绛先生纪念文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书中共有51位作者的46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其与杨绛先生交往的点点...

  • [访谈] 武志红:我们90%的爱与痛 与巨婴心理有关——专访《巨婴国》作者武志 2017-10-14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

  • [访谈] 詹宏志对话梁文道:嘲笑年轻人“小确幸”,是小看了他们 2017-10-14

    古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在十年寒窗,历经行路艰难进京赶考,以图金榜题名,治国平天下。而当科举废除已逾百年,进京之路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的今天,这句古训就只剩...

  • [访谈] 70后青年作家系列之李骏虎:众生之路 2017-10-14

    杨泊宁 摄 我走过很多弯路现在看来都没有白走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作家都需要去追问 李骏虎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体验式的创作;第二个阶段为寻根文学;第三阶段为历...

  • [访谈] 何建明:中国正在温暖世界 2017-10-14

    “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西方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其实,中国崛起正在温暖、造福这个世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谈到他的报告文学新作《死亡征战》时...

  • [访谈] 大手牵小手,小手也要牵大手——专访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 2017-10-14

    ◎现在的儿童文学市场让创作者亦喜亦忧。喜的是好书有地方出版,不像以前要求爷爷告奶奶;忧的是很多平庸之作大量出现。从数量上看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从质量上来说却并不是最...

  • [访谈] 徐则臣:我们对自身的疑虑如此凶猛 2017-10-14

    寻找·发现·重建一个世界 张艳梅:则臣,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七〇后作家,我们先来谈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你理想中的文学是一种什么状态?包括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对于个体生命...

  • [访谈] 刘以鬯先生访问记 2017-10-14

    本文作者与刘以鬯 本文作者与刘以鬯夫妇 刘以鬯先生,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代表作品: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

  • [访谈] 张玉中:“它的光芒照亮了一个民族”——访电视剧《淬火成钢》导演张玉中 2017-10-14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胜利会师,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自1934年10月起的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长征精神至今...

  • [访谈] 叶朗:大学生要有大格局——专访教育部艺教委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 2017-10-14

    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曾是科学名家、北大老校长周培源先生的居所。如今的56号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当年爱花的周先生种...

  • [访谈] 偏离“弹道”,却更接近人性 2017-10-14

    《浮色》 黄梵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刘畅 摄 在现实与科幻构成的复调空间,倾听历史、现实和未来叠加的心跳。 弹道学出身的诗人、小说家黄梵,在其新作《浮色》中,用一种偏离“弹...

  • [访谈] 林培源:现在所走的路早已预埋了种子 2017-10-14

    答题者:林培源 提问者:刘雅麒 时间:2016年12月18日 受访者简介: 林培源,1987年生于广东汕头,青年作家,曾获2007年、2008年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文学硕士,...

  • [访谈] 马晓丽:我希望不断地从功利写作中超拔出来 2017-10-14

    《催眠》,马晓丽著,大连出版社出版,29.00元 正是由于《楚河汉界》的受挫,才逼着我开始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省,对军事文学创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才使我从狭隘的功利写作中清...

  • [访谈] 柯雷:海子最著名的诗歌恰恰比较失败 2017-10-14

    柯雷 [摘要]它们不具有原创性,甚至缺少个性特征,让读者失去了一读再读的需求和愿望,而后者是诗歌这一文类的典型特征。 采访、翻译:张雅秋 柯雷:海子最著名的诗歌恰恰比较...

  • [访谈] 蔡楠:制造一块无所不能的飞毯 2017-10-14

    《有一种感觉叫疼痛》,蔡楠著,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6.00元 我认为,小小说首先是小说,它应具备小说的诸多元素,它可以借鉴长中短篇小说以及各个艺术门类的长处,用多种多样...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