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论] 党益民《雪祭》:雪域高原军人命运的深情吟唱 2017-10-14
党益民是个军龄已达36年的职业军人,36年军人生涯里,有31年,他在筑路部队度过。31年里,他所在的部队都在西藏和新疆修建世界上最难修的公路。 党益民又是一个完全依靠法定休息...
[作品评论] 张亮:但是水、水——莱明诗读记 2017-10-14
诗人简介: 莱明,本名蒋来明,1991年生。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研究生在读。曾获第五届复旦大学“光华诗歌奖”、第二届“元诗歌奖”等。参加第八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
[作品评论] 杨庆祥:秩序的设置与不服从的本能——读《故事星球》 2017-10-14
在读到彭扬的《故事星球》的时候,我正好读过了刘宇昆的科幻小说《思维的形状》,那是一个充满了创意和奇思妙想的科幻小说,里面关于外星球的故事、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人...
[作品评论] 报告文学作家要“身入、心入、情入”时代——从创作报告文学《航民:一个共 2017-10-14
拙作报告文学《航民:一个共富的村庄》日前出版,算是圆了一个报告文学梦。 笔者青年时代曾在浙江地方上任职,因工作关系有幸结识航民村带头人朱重庆,历30年,遂成挚友。其间...
[作品评论] 里下河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女性形象 2017-10-14
迄今为止,关于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研究文章上百篇,但是关于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核心审美特质,研究者虽有阐释但尚未达成定论。很显然,一个流派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审美特质形成共识...
[作品评论] 王跃文:发光的快乐与幸福——读杨为民《撒满阳光的路上》 2017-10-14
我自小长在乡下,冬天烤炭火的经历至今难忘。没有暖气的日子,取暖用电烤炉、电热汀、空调,都不如架几块乌黑的木炭,烧一盆炭火暖身。好的炭火燃起来没有火苗,却从里到外燃...
[作品评论] 陈应松《还魂记》当神不在的时候,作家何为 2017-10-14
陈应松的《还魂记》选择鬼魂作为第一叙述者,以鬼魂还魂的艺术形式,上演了一幕幕中国乡村的《鬼魂奏鸣曲》。与小说不动声色的叙述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本所呈现的一系列...
[作品评论] 胡光凡:屈子之魂 母性之光——读蒋祖林著《丁玲传》感言 2017-10-14
《丁玲传》 蒋祖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丁玲(1904—1986)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少有的。这位血管里流淌着楚人的血液,被西方舆论誉为“革命和文学的殉道者...
[作品评论] 在沉静的审视中透出绚丽 2017-10-14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锦璐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出版,28.00元 认识锦璐,是在两年前的春天,那时花儿开得正艳。作为一次采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有五天的时间一起穿行在“梅...
[作品评论] 沈杏培:重新定义世界的写作——黄孝阳的《旅人书》评议 2017-10-14
《旅人书》大略 《旅人书》是一部独特而智慧的小说。在我的阅读习惯或是批评方式里,我总喜欢去找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甚至于区别于作家自己不同时期殊异的元素...
[作品评论] 关于革命历史叙述的几个问题──从奥威尔《动物农场》到墨白《风车》 2017-10-14
墨白的“颍河镇”系列小说,致力于反映20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在“颍河镇”留下的痕迹。中篇小说《风车》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呈现的是1950年代“大跃进”前后颍河镇的地方生活景...
[作品评论] 刘启民:放一只文化的纸鸢 2017-10-14
“上好了线,他将风筝停在自己的手背上,略略举高。风筝如一只巨大的白蝶,微微翕动翅膀。文笙只默然立着,似乎在等待什么。忽然一抖腕,撒手出去。那风筝先是迟疑似的,平平...
[作品评论] 知识型转换中的一场对话──论张爱玲文化随笔与许地山的关系 2017-10-14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大学停课,张爱玲辍学返回上海,开始投身写作。从1943年1月开始,她连续在英文月刊The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纪》)发表了颇具分量的三篇文化随笔:...
[作品评论] 《保卫延安》的“史诗性”追求 2017-10-14
《保卫延安》初版本 《保卫延安》封面 杜鹏程在1979年的《保卫延安》重印后记中自述道:“这一场战争,太伟大太壮烈了。随便写一点东西来记述它,我觉得对不起烈士和战争中流血...
[作品评论] 郑润良:重大题材的另类书写——读长篇小说《大三线》 2017-10-14
“题材决定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正如李陀在《漫说“纯文学” 》中所指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纯文学”观念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
[作品评论] 《在和平的日子里》的文学史价值 2017-10-14
一般文学读者一提起作家杜鹏程,就联想起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这很自然,也合乎情理;然而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也只看重《保卫延安》,而忽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
[作品评论] 朱羽: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读解《白鹿原》形式的“内容” 2017-10-14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
[作品评论] 杜鹏程与中篇小说《历史的脚步声》 2017-10-14
魏钢焰致杜鹏程信 在一封1978年5月30日致友人王愿坚的信中,杜鹏程这样描述刚过去不久的动乱生活:“我觉着,对我们这样人来说,这一段经历,也是个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它也许会...
[作品评论] 丁帆:带着生命体征和温度的文字 2017-10-14
三十二年前,因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在昌平开办第一期文学评论研修班(后来被戏称为“黄埔一期”),让我去做班长,费振钟介绍那时还在高邮党史办工作...
[作品评论] 文学创作须异质化——“江苏文学的异质性书写”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辑要 2017-10-14
编者按 “悠久的文学传统如江苏大地上纵横的河流,滋养着后来的文学,直到现在,江苏的文学永远是春江水暖,千帆竞渡。”独树一帜的徐州作家赵本夫的创作也成为江苏文学纵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