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沉静的审视中透出绚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庄剑 参加讨论


    
    《绚丽之下沉静之上》,锦璐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出版,28.00元
    认识锦璐,是在两年前的春天,那时花儿开得正艳。作为一次采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有五天的时间一起穿行在“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衢州,五天的时间足以让我们这些副刊同行在“一见如故”的真诚交流中成为好朋友,特别是像锦璐这样被粗犷的新疆塑造得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的美女同行。
    还来不及读锦璐的小说,快递就给我送来了锦璐的新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绚丽之下 沉静之上》。在初夏的微风中,读完这本从内容上看,有人情风物,有此地他乡,有时代记忆,有社会世相,有青春、爱情、人生,有电影、书和艺术,包含着散文、文艺评论、生活随笔的作品集,我不难看出锦璐的才情。但是,我更从锦璐作品字里行间的表述中,“审视”出锦璐用沉静的文字为我们演绎的绚丽。
    这些有的偏重于理性,有的偏重于感性的文字,让我读出了理性的光芒,又让我看到了感性的花朵。《重返故乡:一个旁观者的自白》,我私下以为应该是锦璐最在乎的一篇散文,不仅因为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字是集子里篇幅最长的,还因为锦璐把它放在了最重要的第一篇的位置。这篇三十多个页码的文字,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的思维跟着锦璐回到了她的童年,走进了她的家庭,我看到那个时代留在小锦璐脑海里的深深烙印,这些烙印有政治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在文章中用貌似平铺直叙的沉静的语言,把叙述对象和象征物,把主体与客体,把明的和暗的,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让我不知不觉地进入锦璐设置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她仿佛给我端来一杯并不很甜的糖水,我在喝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只有在喝完舔舔舌尖后,才觉察出这水中有糖,才感到久久的香馨和甜美。锦璐把文章的效果放在了“后劲”上,正是这种“后劲”,让我看到她那如云行无声、似风动无影般轻柔的解读往事的功力,让我看到她用沉静的文字演绎出的绚丽。
    锦璐的这本集子中,有许多篇都是写此地他乡人情风物的。这里姑且不说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广西在她的笔下是怎样的亲切,那些美食、美景给我一种立马启程去桂林的冲动。就连她匆匆忙忙跑马观花的衢州,在她的笔下也有了悠远的境界和气氛。在《他们终将互为美的镜像》中,“今日偏居浙西,不占沿海开放开发区优势的古城衢州,在北宋年间,却是一处既富饶又浪漫的地方”。一句话,就营造出悠远的境界和气氛。锦璐信马由缰,引经据典,时而历史,时而现实,紧紧抓住衢州博物馆里的“铜镜”这一具象,让衢州历史的美和现实的美折射在铜镜里:“锻铸于青铜之上的‘美’,不再是贵胄阶层对国家意识的昭告与垄断。进入寻常百姓的铜镜,是审美的转换与丰富,是自由、平等、快乐、和谐在凡人世界的浪漫绽放。”
    锦璐的作品淡雅、委婉和细腻,像一支燃烧的香,散发着理性和感性交织在一起的柔和的美,像一条小溪,在缓缓的流淌中,浇灌出绚丽之下,沉静之上的芳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