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篇文章,题为《古籍整理出版规范化问题漫谈》,署名为“扬子居”。所谓扬子居者,不知何许人也;但看这文章的口气,大小是个官儿;他自称“我们中华书局”,则当是该...
最近舒芜老先生撰《“国学”质疑》一文(见《文汇报》6月28日“文汇笔会”),向国学猛烈开火,大有非把国学批倒、批臭、置于死地不可之势。他说:“所谓‘国学’,实质上是清...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
现在,批评家在作家面前的姿态,让人很觉得有些诧异。譬如对贾平凹《秦腔》曾经的误读,批评家作了集体的深刻 “检讨”,云“责任不在作家,而在批评家自己”,并且顿足发誓地...
《化妆》得了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大奖,我吓一跳。一年多前,朋友转我看过这小说,没觉得特别好。但它确实得奖了,且是全国首奖。于是怀疑是否自己当时感觉有错,赶紧...
前段时间,笔者撰写了一篇文章,就某学科特定领域的研究状况发表看法,其中,涉及目前很有“声誉”的一部学术著作,指出其中的硬伤,并对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处提出商榷。完稿后...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家为了恢复文学批评的自觉,使其能对与之同行的文学创作相匹配,重建文学批评话语的空间,大量引进西方的各种人文主义批评,如语义学批评、形式主义...
近几年,随着各种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不断凸现,包括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内的一些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常被冠以“原生态”之...
近年来,广东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生机蓬勃,尤其是在小说、诗歌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近期举行的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谈上,魏微、盛可...
近读新书《汉语的危机》,被里面的文章所吸引,更被“汉语”与“语境”、“汉语”与“危机”、“汉语”与“失语”、“汉语”与“暴力”等篇章名所震撼,感觉提出的问题是深刻...
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作家王蒙曾发表过一篇在文学界颇有影响的文章———《不要拥挤在文学的小道上》,告戒那些文学青年,世上的路不只是文学一条,应有多种选择。 如今...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其作为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一致的。现在,对于这个称号提的少了或很少有人提了;似乎因为我们在搞市场经济,文学作品也具有某种商品属性,作家...
作家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从2005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当代墨西哥著名作家塞尔西奥·皮托尔的随笔集中读到了答案:逃亡。 是的,逃亡。首先是逃离平庸的生活。我读过一些外国作...
舒芜先生近日发表《“国学”质疑》(见6月28日“笔会”),对当前的“国学”热提出质疑。对舒芜先生的质疑,我认为最值得在这里重提的,是他对于当前乱用“国学”名称的批评。“...
最近读到刘世南先生《谈诗注的“挖脚跟”》一文(载《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作者虽尝受钱默存先生奖掖,却史鱼直道,不肯苟同,对《宋诗选注》的注释方法提出了异议,具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文化遗产所承担...
提起当今的中国文学,人们第一时间所能想起的,几乎都是一个个被炒作和自我炒作包围着的人名、没完没了的口水战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热销书与热门题材,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
刘永翔先生在《读宋诗选注》(收在《蓬山舟影》一书中)之二关于此书的注中,先引钱仲联先生的意见:“钟书先生在这注里全部挖出脚跟,三分之二的诗都讲了有来源,什么在‘他’...
编者按 身体是人生之根本,但关于身体的问题,从古到今的哲学家关注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西哲学都曾试图超越身体,甚至想要抹杀身体的存在。西方哲学长期持身心二元论,认...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