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们论述诗歌格律化的进程,总是以永明为重点。然而通过对永明之前的刘宋诗人谢庄作品的探讨,可以看出谢庄的诗歌律化程度己不逊于永明诗人;谢庄的诗还是值得继续深...
最近柯灵先生和黄裳先生由纪念梅兰芳引起的争论,颇引起读者们的注意,柯灵在其发难的《想起梅兰芳》一文中,还专门有一段“考察一下旧时代戏曲界的境遇”,甚至把鲁迅也拉来...
一 鲁迅留给我们的小说艺术遗产不多,唯其如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我认为,鲁迅还有一篇小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还是一篇短篇小说杰作,如果被编在《呐喊》里,它无疑比《一...
越剧《孔乙己》的演出,反应强烈,好评如潮。茅威涛确实演得好,剧本也编得好。有人也有意见,意见之一就是茅威涛演的孔乙已不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鲁迅的小说因为其思想的深...
1、胡尹强先生在1999年第二期的《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智识即罪恶〉:没有编进〈呐喊〉的鲁迅小说》,以为鲁迅的名文《智识即罪恶》是一篇小说,鲁迅将其收入杂...
读了《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6期转载的张恩和先生的《谈越剧〈孔乙己〉的编剧》,不少高见,实在不敢苟同。我想谈点想法,求请恩和先生和方家指正。 看了越剧《孔乙己》最使我...
内容提要 研究评价作家应以事实为依据。普迅后期杂文没有感染“新基调病态”,杂文的“悲哀”是政治环境造成而非鲁迅带来。 关键词 鲁迅,杂文“局限”,求实 “金要足赤,人要...
1925年1月,《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向社会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书目各十种。2月21日,该报发表了鲁迅应约所作的答复。他说自己对于青年必读书“从来没有留心过,...
一、经典与文化规范 “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源》释为“旧指作...
近年来,有一群年轻的博士活跃在文学研究的舞台上,他们以崭新的观念,开放的思维,深刻的思辨给日见疲软的文学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陶东风即是其中有影响的一位。他的文章...
有关《青年必读书》的争论,从它发表的1925年持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了。70多年中,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的核心一直没离开鲁迅批判中国书的是与非。70多年来,针锋...
谢泳在《中国文化报》和《岭南文化时报》上撰文,介绍拙著《人间鲁迅》之余,引出一个被称作“鲁迅研究之谜”的问题:“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
拙作《读书与“立人”——鲁迅“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考辨》在《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期上发表,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记得当初写作此文,本意是要纠正他人对鲁迅思想的“误...
内容提要 现代象征主义一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以往的评论者往往不到鲁迅受现代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本文从剖析鲁迅的名作《秋夜》入手,揭示他所受到的象征主义...
关于鲁迅,总有说不完的话,但这说不完的话中有哪些是今天人们还想听的,有哪些是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还给人以启发的。在已有的众多鲁迅研究著作里,不是每一本都有这样的追求...
《野草》对于每一位研究者来说,几乎已是公认的难题。鉴于此,每一位解读者在面对《野草》之时,总是特别地小心与谨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篇小文(含“题辞”...
所谓鲁迅被利用的问题,鲁迅生前就有不少说法,实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最近谢泳先生读林贤治先生《人间鲁迅》一书之后,产生的“很多困惑”,以及林先生对此的答复,其实...
内容提要 200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过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
1 若有人问,鲁迅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想,“文人相轻”可能是一个。在鲁迅逝世的前一年——1935年,鲁迅一连发表了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杂文:1935年4月14...
内容提要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