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墨》是我的“高校知识分子”系列小说之一。岁月如梭,不舍昼夜,算起来,我已在高校工作了十几年,如果从读研究生算起,我从事学术研究也有二十年了。我曾写过一篇小说《...
从初学写作到今天,我写的作品都是关于军营和军人的。说得具体一点,写的几乎都是戍守戈壁大漠的基层官兵。有时候,我也会感觉题材有些单一,想去尝试写点别的主题。可一旦准...
读过我作品的人可能知道,这些年我作品的故事,离不开一个叫上岭的村庄。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位于广西都安县菁盛乡一条河流的岸边。它山青水秀、如诗如画,女人漂亮、贤...
我没有想过《大红裙》和《流动的新家》会放在一起发表。一篇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另一篇取材于就近的见闻,一长一短,风格上也有着激越和舒缓的差异。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
1 年近四十,参加丧礼次数与日俱增。仅今年上半年,我就帮三位老友送走他们的老人。而我自己更是在两年半内,失去了我的爷爷、奶奶、妈妈。我和大多数80后同龄人一样,青春期没...
编者的话 谈到“诗词”,一般来说有两个指向:一是传统诗词经典,如《诗经》、李杜诗、苏辛词等;二是五四以来的现当代诗词创作,有时候特指当代(甚至是当下活跃着的)诗词写...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抓深抓实各项重点措施,取得较好效果。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
迟子建虽是一个产量不低的作家,但更是一位对自己的创作不断提出新要求的作家。但她近年创作的产量的确有所减少,继前三年推出长篇《烟火漫卷》之后,似仅有《喝汤的声音》、...
著名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小说《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被称为“山珍三部”,小说“从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物产入手”①,来揭露自然生态所...
每一个人都渴望诗意地生活。静下心来,调整呼吸,拥抱自然,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减压的选择。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在很久以前就教给了我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顺应自然节气生...
21世纪诗词新潮带着虎虎生气和勃勃生机,作为一种挡不住的美学力量澎湃而来,给文学百花园添加了更加丰富、更加新鲜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对于当代诗词写作者而言,传统的诗词经...
2023年,著名画家铁扬继散文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之后,又连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月)、铁扬中短篇小说集《美的故事》(花山文...
目前,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传统诗词的继承发扬也欣欣向荣。网络上、校园中,各类诗社纷纷涌出,形成一股诗词创作热。对于许多创作者而言,熟练地掌握诗词语言表情达...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散文概念范畴和写作路向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所谓“文化散文”“学者散文”“艺术散文”“智性散文”“女性散文”“休闲散文”“生活散文...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无疑是一部经典力作。从本人的文本细读所见,成就这一经典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汲取古典精华,成就今典名著。尤其是《红楼梦》对《主角》...
“在莎士比亚故居的莎翁塑像前,我曾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莎士比亚式的精彩对白,超绝想象的冲突设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十余年后,莫言以...
一、作为“难题”的民众之“美” 如何在遵循政治逻辑和艺术逻辑的前提下呈现出民众之“美”,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左翼戏剧所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不仅仅存在于戏剧中。20世纪...
2022年12月,梅钰的短篇小说《十二连城》获得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可喜可贺,实至名归。 梅钰短篇小说《十二连城》,不到一万五的篇幅,描绘了一幅山洼圪塄的...
钟兆云的长篇报告文学《改变世界的“幸福草”》,收录在《2022报告文学》一书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厚实、有气势的作品,扎实的采访功力使得它时代特色与艺术感...
童莹的两篇小说如初夏傍晚雨后的草坪,散发着青草大口呼吸的味道,是熟悉的草木的清新,也是令人心中发痒的青涩。童莹掬起一捧雨水,放在夕阳的余晖之下,让你看那水世界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