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安宁的长篇纪实散文集《草原十年》将目光投至风起云涌的呼伦贝尔,以一个叫做锡尼河西苏木的小镇为地理坐标,娓娓道来牧民生活在十年间的变迁历程。作为游牧文化空间的一...
加缪阐释虚无主义将“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上升为理论命题,理论阐述与信仰荒诞命其为“哲学自杀”。在创作中以抽象性的探问作为文学的结构体式,深...
2023年6月13日,99岁的黄永玉因病逝世。他的最后一本散文集《还有谁谁谁》出版前,当编辑和美编把样书送到黄老手里时,他曾说:“这本书出来,我终于可以睡好觉了。”读《还有谁...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卢新华, 1986年留学美国,后定居美国洛杉矶,现任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主席,至今文学创作仍然十分活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卢新华勇于拼搏与奋进,不断...
摘 要 “人间纪年”系列作品标志着弋舟写作的重要面向:以“现代”的形式,深入腠理地表达人身在被“抛入”的境况中的复杂幽微心理和以形而上的孤独为核心的精神处境,从而完...
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正以飞快的速度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土地的性质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自鲁迅的《故乡》开创乡土这一题材,家乡作为一种意象,常被作家作为创作的...
一 我就从最近东西获得茅盾文学奖说起吧。《回响》是我跟他成为同事之后他写的一个长篇。在此著获茅奖的前夕,我跟他分开了。我似乎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而来到他的身边的。 东...
我不是戏迷,也没有许多看戏的经验。寥寥几次坐在黑暗中,和舞台上简静的布置、帷幕一次次展开闭合、演员的浓墨重彩举手投足之间,好像隔着许多山水。那一边的美,虽有无法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观念对于文学界而言,似乎是无可指摘的共识。然而文学、语言这两个概念及其所表征的具体范畴、理念,以及两者相互交织的互动关系,却并非不言自明。这...
卡尔维诺在《被分成两半的子爵》后记中坦陈自己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是:“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
一、小说写作的路径:符号—“象” —文化—历史 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艾柯在谈到文化概念时,指出了三种基础文化现象:第一,关于改变人和自然关系的客体的生产和利用;第二...
站在海边,海风和海浪淡化了一个人的职业身份,无论他做过什么,他现在的第一身份是看海人。不远处,一群人戏浪,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在他们腿边漂荡,他们不以为意。习惯了垃圾...
我们讨论文化与传统,目的不是为了查核与校正古史古事古物古书,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之高雅,更不是要返回古代与先辈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下,认识...
阿来笔下的文学世界与行旅人生,既为世所瞩目,亦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于作家躬耕书斋的写作和思考,行者以足迹丈量世界的跋涉与漫游,同样是生命向远方的未知探索。长久以来,...
《新岛》的主角是个哑巴。以普通人为参照,哑巴通常被认为残疾,但在《新岛》中,哑巴并不意味着残缺,相反,他似乎还拥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直感,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被深深祝...
曾经和你一起把酒当歌,高谈阔论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吗?他会不会只是AI生成的一个幻象?戴冰的中篇小说《生成》给读者开了一个很大的脑洞。 这个问题的提出看似荒诞不经,...
林森的小说与战争相关的并不多,除了本期所选的这篇《心海图》,还有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短篇《断墙春夜》2018年发表在《长江文艺》原创版。《断墙春夜》曾激起我对海南岛在抗日...
在来秦皇岛的路上我带了一本书,是捷克作家斯维拉克的《布拉格故事集》,其中有一个短篇《伯利恒之光》,以前看过,印象特别深,所以路上又看了一遍。第一部分是这样的:下雪...
我在意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谋篇布局。小说家所赋予的匠心,匠心之后是思想。于是,才有了深刻的体会。杨晓升的小说《恍然如梦》以小切口进入、大开放结尾,其间运用小说的诸多...
1979年,耶胡达·阿米亥写下组诗《时间》。八十首短诗如八十朵幽魅而天真的花,永恒地微微摇荡在夏夜荒园。我喜欢这组漫长的抒情,记住了其中一些句子,比如:“在最后一晚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