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京十五日》《大医》这些从书本体积和题材上来说都“大而厚”的历史小说之后,马伯庸的新作《太白金星有点烦》着实给人一种“小而薄”的感受。说它“小”,是说切口小,...
在社会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我们如何处理某些道德难题,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赵文辉用他的系列小说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赵文辉近年来创作的小说中,作家借助餐饮人...
叶炜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东进》,题材重大,意蕴深厚,形象鲜活,情节跌宕,是一部英气浩荡的新战争叙事力作,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呈现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 应该说...
按照萨义德的观点,作品的开端通常包含一个继之而起的意图,能够催生一定思想、意义。也就是说,作家的起笔往往颇具研究意趣。就像阿来喜欢在开端倾听时间:“那是个下雪的早...
1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22年前,作家出版社推出上下两册《大宅门》,一时“京城纸贵”,各大书店卖到脱销。22年后,作家出版社想再版《大宅门》,作者郭宝昌当即否定了这一...
上海女作家居平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集《天井》生动地描绘了上海特有的种种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真实地记录了石库门一百余年的建筑史、发展史,细腻地描写了石库门里人们的生活情状...
程绿叶《最美的雪》提供给我们一个诗的切入视角。从技术层面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传统的诗歌技法,而程绿叶的散文诗将传统技法和现代诗歌技术融会贯通,她写风、雨、夜晚...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 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细节作为作品的基本粒子,是建构作品的重要材料。细节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细节...
近读陈歆耕的长篇历史非虚构作品《蔡京沉浮》,深感“大文科”的视域是突破学术研究过度精细化、壁垒化的有效途径。陈歆耕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非虚构创作,《蔡京沉浮》是他继《...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说他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角度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并进一步接受他的“绝对精神...
北京城里的普通人或无名之辈 读“新北京作家群专辑”,我首先想到那句话:“京城米贵,居大不易。”那么,今天,一个普通人/“无名之辈”如何在北京生存?也许,从本期“新北...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书写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剧变。小说以乡土主题为切入点,书写乡土社会逐步解体,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心...
我与重生素未谋面,但我们都在一个叫作“山明水秀-前吴之后”的微信群里。本书编者王少杰、潘丽云都是重生成长的见证人,他们不辞辛劳,本着要为家乡、为文学、为历史留下一个...
相对于生态文学创作的日趋火热,中国的生态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则明显滞后。如何在借鉴西方生态批评话语的同时,建构具有本土特质的生态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界亟待解...
依照学界的认识,所谓戏剧性,有着两种不同向度的理解。一种意在强调戏剧表演的本质规定性,是指在某一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表现。在一种戏剧表演活动中,表演者借助于能...
《老街口》是90后青年诗人马文秀五次探访“百年藏庄”古村落塔加村、历时两年所精心创作的长诗,是诗人立足新时代对一个民族久远历史瞻望的反思式抒情,视野宏阔,情怀舒展,...
海飞的大部分小说都极其符合复调或全息的特点。他小说里的故事、人物、结构,绝不是“同声齐唱”的大合唱,而是丰富多元、融会贯通的多声部。也可以这么说,他的小说结构,不...
王艺涵在行文中一直采用文化维度,坚持在“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下解释各种张力的形成,并对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及涌现出的相互关联而又保持差别和张力的诸种观点保持最宽容的理...
作为“70后”作家的翘楚,魏微的创作一向受到批评界“私底下”的推崇。我的意思是说,魏微不是那种浮在“面上”的作家,而是大家愿意在艺术上如数家珍的一位。在气象和深度上...
“河湟是我身上的印记,放在我的诗句中,寻根,从脐带开始,找到迁徙的足迹。”马文秀的长诗《老街口》溯源河湟文化,诗人通过寻访塔加村的民俗与历史记忆,将藏庄风物、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