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乡村政治生态与现代性隐痛——对王方晨小说的一种理解与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王春林 参加讨论


      自从1988年初始涉足小说创作,近30年间,王方晨已经先后发表小说作品逾600万字。从文体来看,长中短篇均各有所尝试。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长中短篇,王方晨的艺术聚焦对象,基本是他自己所非常熟悉的乡村世界。王方晨不仅长期关注表现乡村世界,而且也如同 其他许多以对乡村世界的表现著称的作家一样,用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纸上建构着独属于自己的“塔镇”世界。细细翻检王方晨的代表性作品,不难发现,作家最主 要的用力处,一个是乡村政治生态的深层透视,另一个是现代性冲击下乡村世界的内在隐痛。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真切关注与思考表现,显然构成了王方晨乡村小说最 突出的思想艺术特质。
    对乡村政治生态的审视与批判
    王方晨已经出版长篇小说多部,但最能够代表他长篇小说写作水准的,恐怕还是对乡村政治生态进行深度剖视的《公敌》。尽管说作家的笔触也曾经一度 延伸至“文革”前的大跃进时期,但就主体故事构成而言,小说所集中展示的,却是“文革”后迄今中国乡村的一段发展历史。这一阶段,正好是以“改革开放”为 标志的一个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主人公韩佃义“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时代潮流,全力打造翰童集团。借助于翰童集团的打造,他所隶属的佟家庄急剧扩张, 已然与塔镇融为一个难以剥离的整体:“想那塔镇,原不过是纵横两道一里半长的街筒子,沿街也就几家不大不小的店铺。如今塔镇不知疯狂扩张了多少倍,佟家庄 也早就成为镇中之村。”
    然而,王方晨真正感兴趣的,却是韩佃义究竟如何施展权谋,打造建构起了一个带有明显封建专制性质的乡村帝国。他那样一种乡村政治家的权谋,早在 其上位佟家庄当家人的过程中即已凸显无遗。韩佃义当年被迫出走关外,是因为与恋人金枝儿的爱情遭到金氏族人的阻挠。等到“文革”结束后他满怀仇恨再度返乡 时,佟家庄的当家人已是佟安福。韩佃义要想有所作为,当务之急就是扳倒佟安福。一方面,他为了保护韩家坟园挺身而出,硬是凭借自身的强悍把韩家坟园从张岔 楼村夺了回来。另一方面,暗中布置,绑架佟安福并对其发出生命威胁。这之后,通过韩佃义向佟安福强借檩条成功这一细节,就充分说明韩佃义早已从气势上压倒 了佟安福,他的取而代之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键在于,韩佃义在成立翰童集团迅速发展佟家庄经济的同时,更是把翰童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森严壁垒的专制王国。 “吃过这个甜头,聂海文以后替佟黑子做事,常常有意识比照皇帝的体例。从韩爷在位时,每天上班前,集团中层以上领导都要齐聚会议室,开个‘班前会’,汇报 集团下属各公司的工作情况。佟黑子上任,自然也延续下来。”这段描写充分说明的,正是翰童集团的专制性质。通过翰童集团以及强权人物韩佃义、佟黑子的形象 刻画而折射批判中国乡村社会现实,尤其是乡村政治生态,正是王方晨《公敌》最根本的思想价值所在。
    应该承认,无论是韩佃义,抑或是佟黑子,其性格中的独断专行、冷酷无情、荒淫无耻,在《公敌》中均得到了具有相当说服力的艺术表现。但与此同 时,更令人感到惊叹的,却是王方晨关于韩佃义退隐与佟黑子自尽的情节设计。明明正处于人生事业的巅峰状态,但韩佃义却悄然隐退,一个人隐居到了偏远的老人 宅:“韩爷把佟黑子给丢了,把所有都给丢了。韩爷留给佟黑子的,是一个义无反顾的背影。”韩佃义之所以要做这种人生抉择,与他因恋人金枝儿自戕后所生成的 痛悔心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他在翰童集团的接班人佟黑子,则是在自己精心策划的三台大戏演出完毕后,用那把已经被弃用多年的锈迹斑斑的菜刀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小说把长达数十年的历史浓缩在其兄辞官归来后的一段较短的时间内,面对佟志承的作为,佟黑子初始反躬自省,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罪孽和软弱。其自尽 后,就连与佟家庄发展关系重大的另一位幕后人物邵观无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当初我还当他是个二愣子,没想到他心会这样细!”王方晨之所以要如此设定故 事情节,显然是要传达某种自我精神救赎的艺术意图。同样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为了进一步凸显精神救赎意向的重要,作家在艺术地表现韩佃义与佟黑子自我精神救 赎的同时,也把这种意向寄托体现到了佟黑子的同胞兄弟佟志承身上。假若说佟黑子的天性中便隐有恶的倾向,那么佟志承的天性则显然更倾向于善。王方晨在《公 敌》中之所以要设定佟志承从县长官位上坚决隐退并最终执掌翰童集团的故事情节,就是要在艺术地传达救赎意向的同时,也昭示出未来某种若隐若现的发展希望。
    如同长篇小说《公敌》一样,王方晨书写表现乡村政治生态的一个短篇小说,是《乡村火焰》。故事的发生地,依然是隶属于塔镇的一个村庄。小说缘起 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颇具几分蹊跷意味的是,这场事后被认定为人为纵火的火灾,居然发生在村长王光乐家的柴垛上。村长家的柴垛被烧倒也罢了,令人难以理 解的是:“人们最初发现柴垛起火的时候火势并不大,完全是可以救下的,要不是王光乐拦着,根本不至于烧成这个样子。”关键还在于,村长王光乐拦着不让村人 救火:“‘王村长说,这把火烧得好!’有知情人叙述着,‘王村长一听说他家柴垛失火了,就说,好!这把火烧得太好了!他还说要谢谢这个点他家柴垛的人呢, 但不知道这个人肯不肯站出来承认。’”
    依照常理推断,村长家的柴垛被烧,应该与他平时在村庄管理工作中有意无意间对村民的得罪有关。村长大权在握,村民敢怒不敢言,所以,只能够偷偷地烧一把火来一泄私愤。真正的问题是,面对着自家柴垛的失火,村长为什么一反常态地要坚决阻止村民们的救火行为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烧了这把火。王方晨这一短篇小说的写作初衷,显然也并不在此。也因此,一直到小说结束,作者也没有交代到底谁是那位 纵火者。实际上,王方晨的艺术意图乃是要借助于这场火灾而犀利尖锐地切入对乡村政治生态的思考与表现。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村民王贵锋不由分说地被警察抓 走带到了派出所。丈夫无辜被抓,在村里一向以泼辣著称的耿玉珍不干了。出人意料的是,她虽然气势汹汹地扑到了王光乐家门前,却被村长的一个电话就给镇住 了。除了这一细节,小说的另外两个细节也不容忽视。一个是火灾发生后,村里的人们自觉地发动起来要给村长重新凑起一个柴垛来。另一个则是,王贵锋被释放回 家后,面对着主张自己进村委班子的村长时,所发出的那种不可抑制的谄媚的笑声。把以上三个小说细节归总到一起,王方晨意欲审视批判乡村政治生态的写作动 机,自然也就一览无余了。
    对现代性隐痛的体察与呈现
    对乡村政治生态的审视与批判之外,王方晨乡村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于现代性隐痛的真切体察与艺术呈示。所谓的“现代性”,某种意义上也可以 被看作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代名词。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乡村世界的日渐颓靡与衰败,已然是无法被否认的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 到,在遭受“现代性”强烈冲击的过程中,乡村世界承受着怎样一种沉重异常的转型期痛苦。无论是基本的经济生产模式,还是总体的社会结构,抑或是作为意识形 态层面的道德伦理,在此一过程中,都发生着诸多无法预料的不可逆变化。总归一点,现代性的强劲冲击,必然给乡村世界造成诸种难以承受的精神隐痛。这一主题 意向,在王方晨乡村小说中同样有着突出体现。这一方面,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就是《妈奶奶的难日》。
    儿子和媳妇都进城去打工,把年幼的孙子尧尧留在家乡,与奶奶坡老娘一起生活。坡老娘出于内心里对孙子的怜惜,她不顾自己的实际年龄状况,最终作 出了一个惊人决定,那就是再生一个孩子。等到孩子生出来之后,祖孙俩之间有一段感人的对话。“空气里只有灯光的沙沙声在漂浮。过了半天,听尧尧小声问道, ‘奶奶,我可以叫你妈奶奶不?’所有人都清晰听到了,所有人都愣了片刻,正要笑,又立马收了。坡老娘回答,‘可以。’”于是,尧尧就大声地叫“妈奶奶”。 于是,坡老娘也就大声答应着。真难为王方晨能够想出“妈奶奶”这个特别的称呼来。小说最关键的文眼显然在此。
    一声“妈奶奶”的呼唤,就意味着现代性的冲击已然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乡村世界的正常伦理道德秩序。“妈奶奶”,面对着尧尧,坡老娘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奶奶还是妈呢?
    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提及的一个短篇小说,是王方晨的《大马士革剃刀》。但在展开对小说的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辨析一下《大马士革剃刀》的题材 归属问题。按照常规层面的理解,既然小说讲述着发生在济南老实街的故事,那当然是市井小说无疑。而市井小说,我们一般会把它划归到城市题材中来加以理解。 但伴随着现代性脚步的日益急迫,我开始对这种理解产生了怀疑。关键问题在于城市与乡村的一大根本区别,乃是城市生活的无根漂泊变动与乡村生活的凝固稳定淳 朴。简而言之,一曰流动性,一曰稳固性。倘若以此为衡量标准,则所谓的市井生活云云,其实很明显更接近于乡村生活。与其把《大马士革剃刀》理解为城市小 说,倒不如把它视为乡村小说的一种变体更具合理性。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把王方晨的“老实街”与他的“塔镇”视为同种性质的表现对象。小说的故事,发生 在济南的老实街。
    “老实街地处旧军门巷和狮子口街之间。当年,若论起老西门城墙根下那些老街巷的声望,无有能与之相匹敌者。”“老实街居民向为济南第一老实,绝 非妄也。若无百年老街的这点道德自信,岂不白担了‘济南第一’的盛名?”“老实街”的象征性命名之外,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是另外两个核心细节。一是剃头 匠陈玉伋与邻居左门鼻之间围绕那把颇有些来历的大马士革剃刀所发生的几番礼让。这里的一个关键处在于,左门鼻虽然不是剃头匠,但却同样有着高妙的剃头手 艺。而这,事实上也就为下一个细节埋下了伏笔。这另一个细节,就是某一天,老实街的居民们突然发现那只为左门鼻所特别钟爱的被称之为“瓜”的老猫浑身上下 被剃了个溜光:“谁能把毛剃这么光?从头到尾,耳朵眼儿里,脚爪缝儿里,全都一样。努,眼睫毛也给剃掉了呢。”那么,究竟是谁在以如此一种特别残忍的方式 虐猫呢?在老实街,只有两个人有这种高超手艺,一是陈玉伋,一是左门鼻。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位吗?是陈玉伋?抑或是左门鼻?一直到小说结束为止,王方晨都没 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又或者,他本就不准备给出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陈玉伋也罢,左门鼻也罢,虐猫事件本身,就极巧妙地暗示着“老实街”的“老实”不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实街”淳朴民风的风流云散呢?究其根本,大约也只能够归结到现代性的强烈冲击上。这样看来,王方晨在《大马士革剃刀》中书 写表现着的,依然是一种沉潜于生活深处的现代性隐痛。
    如前所言,在迄今将近30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驻足于乡村世界的王方晨,曾经先后尝试过长中短篇各种小说文体。然而,依据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虽 说王方晨对于以上三种小说文体均有所大得,但我无法遮掩对其短篇小说创作的偏爱,尽管我深深知道,在一个大家都对长篇小说的写作趋之若鹜的时候,要想一味 地坚持短篇小说的营构,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我还是殷切希望,不管怎样,王方晨能够不弃短篇小说写作,继续在这一小说文体上有更多作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