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形体演变中的类偏旁(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57 《语文研究》 陈春雷 黄德宽 参加讨论
1.2 主观原因 当汉字形体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时,主观力量必然也在同时发挥作用。正是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才导致汉字形体客观上的各种变化。汉字具有辅助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功能,为了使汉字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不断提高汉字使用的效率,人们总是在推进汉字形体从繁复走向简明,因此时代在后的形体总是比此前的形体更趋简明和优化。比如,秦篆比西周春秋金文更加规范明晰,是秦文字的正体,而民间却在书写便捷的需求下孕育出了草简的隶书。为了使隶书草率的写法显得更加美观、规整,人们又会有意识地去推进隶书形体规整化,促使隶书走向成熟和规范,并成为汉代的规范形体。这些因主观因素而引发的简化与规整化如果导致了汉字构形的突破,就会产生类偏旁。另外,书写传承时误解构形也会导致构形理据的突破并产生类偏旁,误解是主观认识问题,所以也是类偏旁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 提高书写效率是从古至今人们使用汉字的一贯需求,为此就“必然要求汉字形体符号越来越简单,因此‘简化’就成为贯穿汉字形体发展始终的一种趋势”。[4]503简化时常会突破既有字形的构形理据,从而产生类偏旁。隶变是“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7]35也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一次以书写便捷为目标的重要简化,隶变对汉字构形有很大突破,并导致了类偏旁数量的明显增加。其具体方式是:一、直接省略篆文字形的一部分以突破构形,产生类偏旁,如“屈”字篆文字形所从的“尾”,后省形为“尸”,破坏了原先的构形理据,变成了类偏旁;二、通过省并、变形等手段把篆文字形中复杂的构成部分改造为简单的笔画结构,原构形破坏后产生类偏旁,如“豊”字篆文字形的上部较为复杂,后被改造为简单的“曲”形,此形体即为并无偏旁构形功能的类偏旁;三、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造成形状相近的笔画少的常见偏旁形体,由于破坏了原构形,这种改造后的形体实际上成为类偏旁,如“敦”“醇”“孰”等字的偏旁“ ”被改造为了“享”形类偏旁。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大规模汉字简化工作对汉字构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产生了一部分类偏旁,如通过删除繁体字中部分形体并保留特征或轮廓的简化方式,使一部分汉字的构形遭到破坏后产生了类偏旁,如“標”为形声字,删除“覀”形后成为省声字,这样“示”实际上成了不能标音的类偏旁。另外,草书楷化的简化方式有时也会打破原字的形体结构,形成类偏旁,如“堯”字草书楷化之后变成了“尧”,原会意构形被破坏,“ ”成为类偏旁。 在使汉字变得简单易写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汉字形体的美观与规整。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繁化、裂化与简省等方式使汉字形体规整化,这个过程中经常会突破汉字构形理据而形成类偏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