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遗老遗少的真相——读《居易堂集》(6)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转自作者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行文至此,本来也该写写徐枋的卓越思想、伟大贡献之类的,以示行礼如仪。这些在《居易堂集》中也不难找到材料,他论史、论画以及诗文创作都是可圈可点的。只是,徐枋的绘画书法成就多有方家研究得很精到,不必多个门外汉的捧场。而思想,这要人怎么说呢?人物研究的文章大谈“某公的思想如何如何”早就成泛滥成灾,严重贬值。余尝有幸得见一本煌煌巨著以成吉思汗的哲学思想为专题,当下佩服得绝倒。徐子坦承“实欲以质之千古焉”,总不是炫耀“先进思想”的意思吧。何况在传统道德已经很隔膜的当下,要讲忠孝、道义、朋友之伦似也为难。万死不辞、贫贱不移的德行要出于良好的道德教育和训练,欣赏和感佩这样的行为同样需要很好的道德教育和训练。这在今天是很为难的。或许当下只是讲讲成吉思汗伟大哲学思想的时候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遗民群体非常警惕,乃至施以迫害的清初当权者也算是徐枋们的知音。他们畏惧徐枋们的道德感召力,铁蹄入关、屠戮征服,从“化外”而“天下”,他们遭遇到的顽强抵抗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刺激。这种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徐枋写道“自吴子殁,而天下绝援溺之望”,已经是康熙十八年的事了。四年后,台湾郑氏政权完结,有力的反清势力也不复存在。徐枋死于康熙三十三年,遗民群体的中坚世代也基本结束了。可是,民间蛰伏的遗民势力对清室而言如芒刺在背,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乾隆还要为“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动用“专政机关”。这种神经质的过敏也可以反证遗民群体的非凡影响力。这种刺激深深影响了清代的政治发展,不仅阻止满洲权贵举国圈地放牧的恶政于一时,也让清室始终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处理政事——竟有些不敢落人把柄的小媳妇心态。从政治意义上讲,遗民所代表的不仅是对前朝的留恋,更是依托传统道德感召力拒绝政治威权笼罩、整合的异己,始终对政治威权的怀疑、警惕与批判。遗民于传统政治的意义可以这样总结。前朝无遗民,庙堂无正人,国家无善政——统治者不知敬畏道义、敬畏民间,何事不敢做?当然,这只是对传统政治而言,根据文化旗手的先进理论“最好一本中国书也不要读”,因此徐枋们和他们寄望千载的著作的确是被丢到故纸堆里了。书既不可读,历史遂可任意打扮,只为“进步”做注脚。道义自任、忠孝为本可以视为迂怪、可以扭曲成抽象的符号,又谈什么遗民徐枋的思想呢?改朝换代之际,缙绅名士高喊万岁唯恐落后,咸与维新个个争先,分羹推盏唯有德色,还真是有点吓人啊。总之,历经劫波后,还是要展卷读书,看看徐枋们的人生真相,与之同悲、同喜、同泣。史学总要这么做,还能怎么新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