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遗老遗少的真相——读《居易堂集》(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转自作者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徐子的人生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当后人盖棺定论时会利用手头所有的资料,以当代的眼光去总结,按照现时的标准去评价。这会引出一些奇异的“错位”。比如说,今天提到明季遗民群体时,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一般读者,脑海中首先跳出都是时称“三大儒”的“顾、黄、王”。这在侧重于学术思想的当代眼光下是理所应当的,却在不经意间把历史记忆改写成了某种历史意象,与清初的时论风评、价值标准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王夫之苦行砺志、窜身掩迹大半生,甚至在其身后很长时间都不为人所知,所以在清初的时论风评中并不与顾、黄并列。当时文祸横行,遗民著作不能公行于市肆,绳以学术标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当时的价值标准并不是今天那样侧重于学术水准的“文”,而是侧重于风节操守的“行”。“三大儒”的提法既为后人所追论,却在无意中遮蔽了当时遗民群体中颇具声望的“海内三遗民”——徐枋、沈眉生与巢瑞明。澄清这一点不是为徐枋“争排名”,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临在感”的观察视点——即所谓知“古人之身处”。
    今天被目为清初重要画家兼诗人的徐枋,在当时则是以忠孝两全、风节彪炳的海内高士为人称道的。他一生遭遇奇穷,自承“真千古之穷人而无告者也”。这话并不夸张,人生所有可以想象到的不幸都劈头盖脑地降临在他的身上。徐枋出身于“簪缨八世,世受国恩”的东南望族,其父徐汧(谥文靖)是崇祯朝的复社名士,至南明官至少詹事。不但家世好,而且他的科举之路也很顺畅——崇祯十五年即“举于乡”,年仅二十一岁。而徐枋的“美风度、善笑谈”也是当时的士林风尚。如果在承平之时,徐枋的青年时代将和他的父亲一样平顺地踏上仕途,过着“雅好交游,颇蓄声伎”的贵公子生活。但是,两年后就是“甲申之变”。越一年,“五月南都破,行薙发令”,“闰六月,文靖殉国”。文靖公阻止了儿子陪殉,嘱以:“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国破家亡接踵而至,二十四岁的徐枋面临了直上直下的命运转折。这年,他“匿身松陵,全发被获,长跪不立,叩亦不答”,幸而“主事者无如何,乃髡而释之”,这是徐枋平生第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但是,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前二十年不入城市”,在山野僻壤辗转,断粮乏食每每有之。三十六岁到三十七岁间又大病几死,且遭兄弟族人陷害、官府追查的“以逋賦事见逼”。幸有布衣之交张苍眉为之延医调护、为之“一日偿数十金”。直到四十二岁,靠方外师友弘储和尚“为卜筑涧上,自此不复移居”。开始了他“后二十年不出庭户”“键门不通宾客”的隐居生活。这不是高卧隐逸的桃源之乐,而是家徒四壁、卖画自活的惨淡穷极。甚至他七十三岁的高寿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幸——长子盛年而亡,次子夭折。到徐枋晚年六十九岁时,三子文止也病死了,年仅二十四岁。徐枋身后仅一寡媳携幼孙,贫极不能敛葬。枋六十四岁时在《俟斋文集序》中自述世道际遇则“崩天之敌,稽天之波,弥天之网”,述人生经历则“饥寒之凛冽,风雨之飘摇,世事之洼误,骨肉之崎岖”,真可谓“真千古之穷人而无告者也”。徐枋在如此际遇、境遇中犹能不改其志,更显得难能可贵。仅以不交当事为例:名臣汤斌微服访之两次,他都回避不见;重臣蔡毓荣馈以千金之药以求画,枋答书返币,竟不为作,且刺曰:“明府是殷荆州,吾薄顾长康不为耳”。临逝时宋荦抚吴,枋预戒曰“宋中丞甚知我,若我死,勿受其赙也。”荦果使人赠棺槥赀,家人如枋命,终不受。较之黄宗羲托孤徐乾学、傅山托孤魏象枢,更称完节。因此,在当时以风节操守为标准的社会评价中,徐枋居于“海内三遗民”尤为见重是很合乎情理的,而今天推崇的绘画诗文尚在其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