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把一百九十六家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划归其管属,这一百多家企业成为中央直属企业(简称央企)的最初样态。几年来,共有八十一家央企进行了四十三次重组,央企数目亦从一百九十六家减少至一百五十家,央企的数目稳步下降。这个目标在2006年12月5日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得到进一步明确,文件中提出了央企由2006年一百五十九家调整和重组至2010年八十至一百家的目标。 政府在这场改革过程中始终维持着控股的地位。这些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2003年以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拉动重化工业的超常增长,这些企业的赢利逐年提升,利润额逐年增加,政府从这些大型垄断性国企中得到了巨额的利润收入。但是,这些大型企业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传统国企的几个重要的体貌特征继续保留了下来,除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之外,它们的掌门人在很大程度上还严格地由中央政府和国资委控制着,治理结构的问题显而易见,而且它们在市场上拥有着不可挑战的垄断地位。这些也使得它们在市场上常常备受非议。 今天形成的央企格局,当属这个试错式改革的“遗产”。我们该怎么评价它?其命运将来到底如何?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似乎都以冲击世界五百强为目标,不断做大企业的资产规模。这是1995年前后中央政府提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后的“阶段成果”,但是不是最后的归宿就难说了。这是更大层面上的问题,至于该用什么概念范畴来对待,是政治?是战略?是外交?是历史还是经济学?现在就不可轻易下结论了。 2009年3月1日于纽约■ 延伸阅读 ●《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张军等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