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的遗产 2008年3月16日英国的《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分析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长文“China's Champions”,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十年前,国企还像随时出现的经济灾难,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国企的利润率下降到了零,而且出现巨额亏损。十年后,一百五十家国企的利润高达一万亿元,而且在快速增长。2007年底,世界最有价值的十家公司榜单上,有四家是中国的企业。 这篇文章选择的题目可能是借用了剑桥耶稣学院的诺兰(Peter Nolan)教授曾经出版的一本书。2002年初我收到诺兰教授的一本英文著作,题目是China and the Global Economy:National Champions,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Big Business Revolution(《中国和全球经济:国家的冠军、产业政策和大企业革命》)。在这部书里,他对中国的大型国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据说诺兰是邓亚萍的博士生导师。网上有位作者是这样来描述诺兰教授的:一头爱因斯坦式的白发,一张《哈利·波特》邓布利多校长的脸孔,一脸斯皮尔伯格的天真笑容。眼镜架在鼻梁上,可能是用来随时看书的吧,看人的时候,头微低,目光是从眼镜上面跃出去的,显得总是那么专注。我与他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见面,前不久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会议上,我和他又是同台演讲。我知道,每次他在演讲中总是一如既往地称赞中国的大型企业。这当然会招来不少的反对意见和声音,但他总是提前告辞,眼不见为净了。 我对诺兰教授的“大企业革命”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却愿意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手上控制着的那些大型国企的改革和未来。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资源,能源、重化等所谓战略性部门,并且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占据主导和垄断的地位。它们是“抓大放小”战略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产物。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力、电信、民航、邮政的政企分离步伐开始加快,以拆分为特征的公司重组成为必然选择。2001年,铁路、民航、黄金、稀土行业的政企分开相继破冰;2002年5月16日,电信行业在1999年分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网通集团正式成立,最近的重组是2008年5月24日推出的“六合三”方案。 2002年,民航业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了三大航空集团和三家民航服务保障企业集团,六大集团脱离了与民航总局的隶属关系。对民航总局直属的九家航空公司进行联合重组,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形成三个大型航空集团: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西南航空公司组建中国航空集团;以南方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北方航空公司和新疆航空公司,组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以东方航空公司为主体,兼并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保留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并继续使用原标识。三大航空集团组建后,即与民航总局脱钩。按照“厂网分开”的原则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电力辅助集团公司挂牌运营。 此外,还组建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2004年,央企之间及内部合并重组步伐加快,如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2006年9月4日,全国邮政正式启动政企分开工作,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的设立工作,同时成立省级邮政公司。2007年1月29日,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邮政业改革第一阶段的完成。 最后,中国铁路系统在2000年剥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基础上继续酝酿更彻底的改革,下一阶段可能的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几大集团公司,铁道部改制为行业监管部门。甚至还有一些军工或准军工企业的改制也有了罕见的突破。2007年国防科工委发布《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非公有制企业在军品市场准入、任务竞争及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等方面与国有军工企业一视同仁,国家对军企的市场化意志异常坚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