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德国认罪的心理结构(4)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图书评论》 佚名 参加讨论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与这些后纳粹时代的历史观相比,温克勒的视角应该说更具时代性,更能适应当代德国人的心理需要。将纳粹视为现代大众社会的现象而非德国特有的,这种观念不会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尤其是深受纳粹伤害的国家,这会给世人留下德国对历史的反省不够彻底的质疑。而彻底否定德国走过的历史道路,就切断了当代德国与历史的联系,无异于自掘坟墓。以规范化的西方概念和德国与西方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来考察历史,则不但为今日德国政治文化寻找到了合法性的根基,也为积极和全面地看待德国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可能性。将德国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才能做到既对历史彻底反省,又能以一个正常国家的身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纳粹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德国人对此负有责任;但纳粹是德国历史中反民主一面的极端形式,现在这一面已经翻过去了,德国进入了新的民主篇章。这就为德国人解开了套在颈上的历史枷锁,不回避过去,同时不耽误拥抱未来。如此解读德国历史显然要比简单地跟希特勒、跟纳粹政权划清界限、推诿罪责要高明得多,因为跟纳粹划清界限和为纳粹历史负责并存,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借鉴温克勒的框架来审视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可以看清德日两国缘何在对待战争罪责上表现大相径庭。日本历史上没有这种民主与反民主的双重性,战争失败后找不到另一个可以依归的根基,同时政治家不仅没有勇气斩断历史,同时又需要历史团结民众向前进。历史在何处?寻来寻去,只能到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里去找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