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经济的误解是所有预言家失败的根源,《美元大崩溃》这本书亦不例外。 梁小民 《美元大崩溃》[美] 彼得·希夫 约翰·唐斯著 陈召强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30页,38.00元 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一位美籍印度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在1987年写了一本《1990年大萧条》,预言美国经济将出现类似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种耸人听闻的书总是有市场的。在不到一年内,销售二十五万册,位列《纽约时报》评选的十五本非小说类畅销书的第三位。中国亦不甘落后,1988年3月就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第一次开印就是四万册。结果呢?1990年代是战后美国经济最辉煌的十年,克林顿连当了两届最风光的美国总统。这本当年最畅销的书和它的作者如今早被人们遗忘。 二十年后,2007年,一场次贷风暴袭击美国,又有美国的两位预言家彼得·希夫和约翰·唐斯推出了一本《美元大崩溃》,预言美国经济和美元将走向全面崩溃。它们的结果会如何呢?我想,巴特拉和《1990年大萧条》就是前车之鉴。美国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的确不小,但说它会引起美国经济崩溃,那就是危言耸听了。 其实历史上预言美国经济崩溃,预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全面崩溃,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所有这些预言都以失败告终。以后还会有这样的预言,也还会以失败告终。 回到《美元大崩溃》这本书。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Crash Proof",直译出来是“破产的证据”,说明这本书要告诉你美国经济破产的证据。副标题是"How to Profit from 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直译出来是“如何从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中获利”。所以,这本书就是要让你相信美国经济即将破产,而且想告诉你,如何从这种崩溃中捞一把。读完全书后,我的感觉是,作者的结论建立在对美国经济缺乏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它没有把握美国经济的实质性内容,有些还是对美国经济的严重误解,仅仅从一些表面现象得出惊人而毫无意义的结论。对美国经济的误解是所有预言家失败的根源,这本书亦不例外。 理解美国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美国经济的内在稳定性。美国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在于它发达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历史经验证明,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中,只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计划经济在短时期中也会显示出繁荣与超稳定性,其实它内在的矛盾是被掩盖着,一旦内在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下去。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计划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崩溃证明了这一点。靠暴力、专制和高压维持的稳定来自外部,不是内部自发的,所以,终究有崩溃的一天。 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坏的市场经济又称权贵资本主义,它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它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内容,但实质上仍然是政府说了算,经济上没有完全市场化,政治上自然是独裁专制。这样的市场经济可以有相当快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经济奇迹,在某一时期也可以靠专制和高压维持表面上的稳定。但内部的各种矛盾随市场化而加剧,最终是不稳定的。好的市场经济,实现了以私有化为中心的产权明晰、以公平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是真正的市场化,政治上则实现充分的民主制度。这样的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它也会有各种内在矛盾,也会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但有自身调节的能力。这样的社会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存在自我完善的能力。美国就是这样的市场经济,所以,它有内在稳定性。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最终都可以化险为夷。 本书作者预言的基础正是对这一点的根本否定,他仍判断美国是一个“倾斜的帝国经济”,已经矛盾重重,无法克服,所以,在面临一次次贷危机的冲突时,就会崩溃。其许多论断,毫无根据,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仍随手拈来下面这一些观点来看看: “当前的美国既没有储蓄,也不参与生产,而是不停地消费和借贷,日趋依赖于国外的供给商和借贷机构。” 这句话对美国经济的判断,是作者以后一系列论断的出发点,但这个判断不仅仅是无知,更多的是偏见,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类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可以分为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分。经济越发达,虚拟经济越发达,但无论虚拟经济多发达,仍然以实物经济为基础,作者认为美国的问题正在于虚拟经济没有实物经济的基础,但这是事实吗? 美国不是没有储蓄。一国的储蓄,包括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仅就私人储蓄而言,国民的收入减去消费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这种储蓄可以存入银行,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美国人存入银行的储蓄的确不多,但用于投资的资金并不少。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的国外资金很多,但国内的也不少。 说美国“不参与生产”,更是无知的误解。首先作者给了一个错误的说法“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只不过是虚幻的海市蜃楼罢了”,把信息和服务排除在生产之外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常识。美国的GDP中,实物部分仅占了25%,信息和劳务占了75%左右,但谁都知道,提供信息和服务仍然属于生产。经济越发达,GDP中信息与服务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科技越发达。像中国这样,GDP中制成品之类的实物产品占的比例大,并不是参与生产的程度高,只能说科技落后。不把信息和劳务算在生产之内,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而且,即使在实物产品方面,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占的相对比例低。美国的农业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尽管在GDP中的比例相当低,但由于美国GDP总量大,它的绝对量并不少。美国的制造业,也不是作者所说的“咄咄逼人的工会组织,苛刻的经济条例,定额的税收,陈旧的工厂设备、错误的消费理念、蹩脚的产品质量和设计层其他种种因素,都将美国的制造业置于极端不利的竞争位置”,这些使“美国制造业出现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制造业的相对比例的确在缩小,但要注意它的两个特点。一是在高端制成品方面,它们仍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许多顶级的制成品仍然出自美国。不用说飞机这类产品了,通用电气的制造业水平,有谁能全面超越?二是技术始终保持领先,至今无人能超过。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天,在制成品方面的技术突破仍然是美国人做出的。而且,看看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国籍,你就可以看到,未来技术突破的主力,还是美国人。 美国至今仍然是最强大的经济正在于它的科学领先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作者所提供的美国经济崩溃的证据根本不是事实,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预测无疑只能是耸人听闻的八卦新闻,只能博得不明真相者的惊讶,而不能改变事实。 当然,与其他一些经济一样,美国经济仍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例如,作者所说的次贷危机、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外债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对美国经济的确会有不利的影响,但绝不会摧毁美国经济。 这里我仍要批评一个传统的观点,即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表现,一次次经济危机最终会葬送这种制度。最早有人预言,资本主义在1860年以后就敲响了丧钟,该灭亡了,以后又有人把这个时间推迟到一战之后、三十年代大危机、二战之后、甚至更以后,但丧钟被人敲了许多次,这种制度至今没有灭亡,而且还颇有生命力,甚至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目光--计划经济的改革,市场化遍及全球,正是说明这种制度的生命力。 经济危机其实是市场机制调节机制中的一环。经济调节不会是自发的,往往是被迫的。经济发展一个时期,会积累许多问题和矛盾,当这种问题和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这就迫使社会不得不进行调整,从而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纵观历史,哪一次经济危机后,经济不是仍进一步发展?以这样危机观来看美国经济,作者所讲的种种问题不是表明美国经济进入崩溃,而是表明美国经济在某些方面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市场和政府都会做出反应,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美国经济会得到更好发展。但以后也还会有新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像本书作者那样失败的预言家。 本书所讲的一些预言,已经变为现实。但无论它预言了什么、正确到什么程度,最终关于美国经济和美元崩溃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局部的正确不能代替整体错误,经济学家把这称为“合成的谬误”。所以,它探讨的其他问题,如何从美国经济的崩溃中获益,或谁能代替美元,等等就都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一个人只是感冒了,就讨论他的财产如何再分配一样荒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本既无学术性,又无可谈性的垃圾书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重视?这与十年前我读完《1990年大危机》后的感受完全一样。许多人把畅销书排行榜作为评书的一个标准,这往往并不正确,畅销的、流行的不一定是优秀的、经典的--流行性感冒不也流行吗?谁会把它当好事?许多中外畅销书其实是垃圾。至今仍然流行的《货币战争》骗了多少人?当然,书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出,有人看也不奇怪,垃圾中也有可读的内容。我也曾看过《鬼吹灯》之类的盗墓小说,看时我就知道,它们是垃圾。但国外的垃圾书还是不要引进,尤其是这些书一经某些专家吹捧很可能误人不浅。出书,尤其是引进国外的书,还是要选质量,而不能仅仅看排名。 延伸阅读: 《美元的坠落》 [美]安迪森·维金著,刘寅龙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美]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