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让儿童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朱俊杰 参加讨论


    
    图为小戏骨版《白毛女》的剧照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青山绿水间,10岁出头的小演员扮演的刘三姐撑着竹筏、唱着山歌顺流而下,让无数观众为之赞叹。
    2015年10月,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推出一档“小孩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小戏骨》,参演的都是6—12岁的业余小演员。“我们希望用小孩影响小孩,让青少年从小就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节目总导演潘礼平告诉记者,开播以来,《小戏骨》翻拍了《刘三姐》《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等多部经典老片,引发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仅《刘三姐》的点击播放量就达近亿次。贺敬之等老一辈艺术家认为,《小戏骨》另辟蹊径,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低成本制作,纯草根演出,创新形式致敬经典
    据介绍,《小戏骨》每部片子的制作费仅几十万元,演员大都是“业余选手”。“尽管如此,节目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潘礼平说,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传统艺术,节目组下笨功夫,反复排练、教学、磨合。拍摄《刘三姐》时,组织了150多名没有表演经验的孩子,辗转江西、广西两地,耗时一个月,并且带着小演员拜访原版影片的主演黄婉秋,让孩子们跟大师面对面学习交流。看过成片后,黄婉秋等“老戏骨”纷纷称赞:“相当好看、相当还原、相当不错。”
    李谷一老师亲自前来指导小演员,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彭复光也给节目组打来电话,称《小戏骨》为弘扬传统花鼓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著名表演艺术家、《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说:“我刚接受表演教育的时候学到的是,要像孩子一样纯真地去演戏。所以我觉得今天孩子们的表演,就是一个‘真’字。希望孩子们将来把更多的经典再次搬上荧幕。”
    “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继承与弘扬。为贯彻这一重要精神,我们以不唯收视率的心态,选择了复排经典的方式。不去做快餐式的娱乐产品,也不追求所谓的大成本、大制作,而是沉下心来,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加以展现,让更多人去欣赏,去分享”,潘礼平说。
    潜移默化,让正能量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焦裕禄》《洪湖赤卫队》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已相对陌生了,为了让孩子们从心里爱上红色经典,我们用小演员扮演焦裕禄等经典形象,潜移默化地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小戏骨》制片人高翔、袁慧玲说,这种做法拉近了经典剧目与小观众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家国情怀。
    扮演焦裕禄的小演员肖杨博涵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谁是焦裕禄,自从演了这位令人尊敬的好干部后,我才切切实实明白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是人民的好公仆,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像讨论明星似的说起焦裕禄爷爷的时候,我内心十分激动,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被传颂和学习。”
    《焦裕禄》的导演莫志颖说,为提高《小戏骨》的演出质量,节目组始终怀着向老艺术家致敬的心态认真学习,努力让小演员在形似的同时做到神似。开拍前,他们会跟小演员反复讲剧情背景,讲现实意义。拍《焦裕禄》这出戏时,一些小孩子会觉得“我生活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学焦裕禄?”节目组就会耐心地引导小演员:每个人都应该去关爱社会、关爱人民,奉献精神永不过时。
    老一辈艺术家、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看过《小戏骨》的戏后说:“《小戏骨》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欢迎。它不是原封不动,而是对经典的一种创新式普及,对当今时代而言非常需要。”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白毛女》喜儿扮演者孟于说:“现在很多孩子一张口就是港台歌曲,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孩子们却不知道。孩子是天真无邪的,给他什么他就可能接受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戏骨》意义深远,体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王祖皆说,《小戏骨》的成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精彩的创新之路,也再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依旧。
    “其实,并不是传统文化没有吸引力,而是没找到孩子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小戏骨》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用小演员‘演经典、学经典,演偶像、学偶像’,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都喜欢看。这说明只要找对路子,传统艺术和主旋律作品一样能为观众所喜爱”,潘礼平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