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类型学的前沿探索——寻求“库藏”的眼光(5)

http://www.newdu.com 2018-09-29 《语言教学与研究》 吴建明 参加讨论

    原文参考文献:
    [1]白鸽 2013 类指现象的跨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白鸽 2015 定指标记与类指义的表达——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外国语》第4期.
    [3]戴燃 2016 语言库藏类型学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4]范方莲 1964 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3期.
    [5]高亚楠、吴长安 2014 从显赫词类的扩张性看量词“趟”的语法化历程,《古汉语研究》第2期.
    [6]郭中 2013 OV/VO语序与状语位置关系的类型学考察,《民族语文》第1期.
    [7]李金满、吴芙芸 2013 类型学概括与二语学习者汉语关系从句产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8]李昱 2014 汉语双及物构式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9]林忠 2013 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用功能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
    [10]刘丹青 2011 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第4期.
    [11]刘丹青 2012a 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2]刘丹青 2012b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一性:显赫范畴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第4期.
    [13]刘丹青 2012c 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第1期.
    [14]刘丹青 2013 古今汉语的句法类型演变:跨方言的库藏类型学视角,《语言资讯和语言类型》(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15]刘丹青 2014 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中国语文》第5期.
    [16]刘丹青 2015a 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语言学论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7]刘丹青 2015b 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形式—意义观,“中日理论语言学研究会”成立10周年纪念会(日本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1月10日)论文.
    [18]陆丙甫、谢天蔚 2002 On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gramma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汉英语法比较的范围的扩大).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7(1):111-130.
    [19]陆丙甫、应学凤、张国华 2015 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中国语文》第3期.
    [20]陆经生 2016 西语反身现象及西英汉比较启示,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跨语言“反身”与“强调”形式库藏研究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9月24日-25日)论文.
    [21]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22]梅祖麟 1991 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语言学论丛》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23]潘海华、叶狂 2015 离合词和同源宾语结构,《当代语言学》第3期.
    [24]强星娜 2011 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表达的类型,《中国语文》第2期.
    [25]尚新 2014 《英汉时体类型与翻译策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6]盛益民 2016 库藏类型学与汉语方言中的论元性强调代词,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跨语言“反身”与“强调”形式库藏研究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9月24日-25日)论文.
    [27]史文磊 2014 语言库藏显赫性之历时扩张及其效应——动趋式在汉语史上的发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293-324.
    [28]孙文访 2012 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29]完权 2014 副词问句的语用功能,《汉语学习》第2期.
    [30]王瑞、曹文 2009 汉语普通话双音节句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s1期.
    [31]王勇、周迎芳 2014 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类型学,《中国外语》第5期.
    [32]吴建明 2013 人称“聚合结构”理论的汉语视角,《当代语言学》第1期.
    [33]吴建明、王芳 2016 突破个体范畴,“库藏”地看汉语中的“反身”与“强调”现象(Beyond individual categories:the "inventory structure" approach towards reflexives and intensifiers in Chinese),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跨语言“反身”与“强调”形式库藏研究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9月24日-25日)论文.
    [34]夏俐萍 2013 益阳方言“阿”的多功能用法探析——兼论由指称范畴引发的语义演变,《中国语文》第1期.
    [35]夏俐萍、严艳群 2015 湘赣语小称标记“唧”的主观化及形态演变——以湖南益阳方言为例,《方言》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