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作家不要只朝西方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有的韩国作家还创作了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赵廷来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丛林万里》,故事背景是我们称之为“魔都”的大上海。院长先生如何评价这一类作品? 金思寅:上海可以称之为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的缩影,所以,虽然作品的主要背景是上海,但实际上应该说整个中国大陆才是故事发生的舞台。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商人代表们。小说以青年一代和中年一代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又为了共同的利益齐心协力奋斗的故事展开,描写了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上海在巨变中的种种面貌,是一部成熟作家的力作。与此同时,中国对于韩国来说是揭开亚洲发展新篇章的邻居,描写对中国的印象,可以说是作者独具慧眼,令人瞩目。 这部作品向韩国读者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以及变迁的过程,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丛林万里》中介绍的韩国人视角下的中国面貌,如果在中国被广泛阅读的话,对于韩中两国重新认识双方,可能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介绍一下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宗旨,以及贵院在中韩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金思寅:与全世界读者共同分享韩国文学的魅力,并向韩国介绍海外文学中宝贵的精华部分,从而使各种语言的文学在维持其固有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世界文学秩序,是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宗旨。中国是韩国人长久以来受到文化影响最多的、共同生存发展的邻居。中国既是对韩国文学传统影响最大的邻居,也是未来建立新东亚共同体过程中最需要进行紧密合作的邻居。为了巩固长久以来发展的宝贵文化成果,助力未来的发展,翻译介绍韩国的文学作品,发展让双方优秀作家交流的文化事业,是韩国文学翻译院当仁不让的职责。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外国文学界、翻译界也有这样一种共识:人类需要交流、沟通,而全人类心灵沟通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学。朴先生已有多部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您如何看待文学翻译?对于阅读您作品的中国读者,您有什么话要说? 朴范信:我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可能会存在完整的翻译,在文学领域,完美、完整的翻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甚至有些时候翻译本身还会成为障碍的制造者。但是人类本身是非常需要交流的,译文使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国家的文化和文学,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有极大的存在必要,而且是越多越好。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可惜,中日韩三国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我刚才也提到过,中国古典文学是我最基本的文学养分,因为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对于作家来说,也会发现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三个国家的作家都很少互相看对方的作品,反而都在朝着西方看。今天的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文学都有一种忽视对方的倾向,我觉得非常遗憾。 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本来文化交流变多后是可以培养出很好的翻译家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文学翻译没有市场,翻译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这方面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只靠市场来完成,要靠政府、学界和一部分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来建造这个市场。这个工作可能是今天邀请我来的韩国文学翻译院等机构正在做的事情。 希望中国读者不要只关心西方的文学作品,虽然我本人对于中国文学的了解也远不如对于西方文学的了解,但是我会努力来关心中国文学作品,希望中国读者也多关注韩国文学作品,通过韩国文学作品发现自己的内心,看到更多与中国不同和相同的东西。这是我想对中国读者说的话。 (感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韩语系徐黎明老师的倾情翻译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韩语系孙曼宁同学的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