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吕思勉纪实(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人物》杂志 范泉 参加讨论
    预言:文言不能代替白话…… 
    吕思勉的先进学术思想,不仅限于史学,也兼及文学甚至美学。早在1920年沈阳高师任教时期,他就曾用“驽牛”的笔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旧文学之研究》的学术论文,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新旧文学的本质区别,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当时,“五四”以后不久,新文学还在草创时期,有人以白话和文言作为新旧文学区别的标记。吕思勉撰写此文,认为白话文为我国固有,不仅《水浒》、《红楼梦》等小说都是白话,不少官方文告或民间“劝善”的书,也有用白话文的。因此新旧文学的区别,不应着眼于形式,而应着眼于内容。他肯定文学是一种美的创造,是令人读后产生美感的艺术品。现代新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现代语言符号——白话文的传输,反映那些具有美感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美的创造),才能真正使现代读者读后产生美感。如果把现代人具有美感的思想内容,译成古语来表达,那肯定不能使现代读者读后产生美感而接受。 
    那些主张文言的人,强调白话文能表达的意思,文言文也能表达。吕先生举例驳斥说:现代语言中的“桌子”、“杌子”,文言文是用“几”字和“席”字来表达的,如果甲乙两人打架,乙提起杌子,把甲打死,能否说成“以席击杀之”呢?当然不能。因此文言不能代替白话,现代新文学作品,只能用现代语言符号来传输。 
    在这篇论文里,作者还预言新文学作品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他认为新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应该是以口语为基础,作适当的筛选整理加工,同时吸收文言文里有用的词语和语法,并相应地撷取外来语里那些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旁薄郁积,万流齐汇”,最终会创造出新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 
    事实证明:吕思勉七十年前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文学语言确是以人们的日常口语为基础,相应汲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糅合、消融,在“万流齐汇”的演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著作:在史学研究领域里闪光 
    吕思勉字诚之,生于1884年2月,1957年10月逝世。曾任中华书局编辑,商务印书馆编辑,沈阳高等师范、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教授或系主任,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一级教授。
    他的一生,著有通史两部:《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断代史四部:《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专史九部:《中国民族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国体制度小史》、《中国政体制度小史》、《中国阶级制度小史》、《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国婚姻制度小史》。此外,还有探讨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四种:《历史研究法》、《史通评》、《文史通义评》、《中国史籍读法》;作为研究古代史必要工具的文字学著作四种:《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章句论》、《〈说文解字〉文考》;指导学习先秦史著作一种:《经子解题》;读史札记两种:《燕石札记》、《燕石续记》。近已将尚未发表过的大量读史札记,连同已出版的这两种,合编成《吕思勉读史札记》出版。 
    曾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至今尚未重版的选著有三种:《日俄战争》、《古史家传记文选》、《新唐书选注》。 
    即将出版的著作有七种:《蒿庐论学丛稿》、《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孔子大同释义》、《论古典文学》、《蒿庐札记续编》、《中国近代史前编》、《中国近代史讲义》。 
    尚待整理的著作有《时论》三大包。 
    尚待编印的还有数十年来散见于报刊上的论文和散文。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在最近20年内重印了吕思勉著作《经子解题》、《燕石札记》、《燕石续记》、《章句论》、《字例略说》、《三国史话》等23种,香港商务印书馆、太平书局等重印了《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宋代文学》、《经子解题》等7种。据两位美国留学生来信说,仅仅查看了三个大学里的吕氏著作藏书,就有66种,其中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书24种,匹茨堡大学图书馆东亚部藏书14种,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书28种。 
    据说在日本各大学图书馆的吕氏著作藏书更多。 
    国内出版社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社等,近年来也重版了大量吕氏著作,其中部分著作以前还不曾出版过。 
    从以上这些重印和藏书现象,也可见吕氏史学著作的高度学术价值和长远的生命力。 
    这些著作仍然在史学研究领域里闪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