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夏真、王毅/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具有很强的非虚构性,它紧紧依附着社会现实生活,选取的视角、表达的方式不同,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有着千差万别。从《世界五百分之三的希望》《父老兄弟》《生命之歌》《跨越》到最新的作品《小巷总理》,夏真和王毅在报告文学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对于作品叙事艺术的求新也更为自觉。 《小巷总理》描写的是宁波市江东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从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成长为全国上下争相学习的优秀道德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的历程,她时时刻刻心系群众、亲力亲为帮助群众、勤恳干练、勇于创新,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贴心的社区当家人、无私的小巷总理”。 对于这样一个荣誉加身的典型人物,作家并没有大张旗鼓地用饱满华美的语言来唱赞歌、树标杆,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尽可能地“贴着那些正在行进着的现实生活”,记录下社区工作、生活的点滴,发掘出隐藏在琐碎的日常背后所有的不同寻常。小小的社区实则包罗万象,作者也正是在花费数年时间深入现场、搜集材料后,才精心选取出众多细节,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层次与节奏,从而将俞复玲倾尽心力从事社区建设的事迹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提到,划船社区是宁波房市上炙手可热的“养老房”。而这一切都源于俞复玲一次走访老年居民时,临近中饭时间,她关切地拎起了锅盖,想看看老人家伙食如何,却惊讶地发现,老人煮了一大锅大头菜,并打算吃上很多天。就是这棵大头菜,引起了俞复玲深深的担忧。于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多方的争取,社区老年食堂建起来了,老人们吃饭的问题解决了。 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件又一件“小事”在文中上演,这密集的细节、环扣的情节,使并行或交叉的脉络走向纷繁与清晰。细节虽小,却孕育着一个大千世界。梦工坊、老年大学、“相约星期二”、“阳光8号”……这些不再是陌生而空洞的字眼,而是真正能够温暖人心的故事。俞复玲为下岗女工、单亲母亲、空巢老人、自闭症患者等群众排忧解难的一个个场景就这样让人目不暇接,营造着电影镜像似的现场感。而俞复玲这一形象,也越来越鲜活地得以展现。 除了对细节的选取和把握,作者的功力还体现在对细节的刻画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独到的细节描写非常具有感染力。往往是寥寥几句,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传神地勾勒出来。书中讲到这样一个“盲人听海”的故事。42岁的沈国栋自小失明,他有一个尘封多年的心愿:看海。一个盲人想要“看”海,这是一件在常人看来很难实现甚至有些荒唐的事。然而俞复玲制止了旁人的嘲笑,精心筹划,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当沈国栋慢慢地走向海滩,弯下腰,身子几乎贴着海面,聆听着大海的声音,呼吸着大海的气息,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作品朴实的叙述中释放出强烈的艺术渲染力。这种以小见大、专注于细节而又不止于细节的视角选择和刻画方式,将俞复玲灵魂中的高尚艺术化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 “世间所有的故事总是在平凡与伟大之间来回。”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现场,以及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求新,夏真、王毅成功地将“俞复玲”这一符号还原成血肉丰满的真实人物,将平凡书写成了传奇。当我们翻开《小巷总理》这本书,市井的气息扑面而来,而这些有温度的故事里,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生活的真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