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吕思勉纪实(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人物》杂志 范泉 参加讨论
    思想:从唯物史观到社会主义的导向 
    吕思勉治史的进化论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的。 
    成书于1920年的《白话本国史》,吕思勉在《绪论》里谈到历史研究方法时,就曾告诉研究者,“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研究食货一类的史实,就可以知道社会的生活状况,就知道社会物质方面,物质方面,就是社会进化的一种原因”。这就是承认社会的物质生活是第一性的。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的记叙中。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迁为例,他既指出大变迁的动因是由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又描述了大变迁的结果是旧制度的崩溃:“(1)贵贱的阶级破,贫富的阶级起;(2)共有财产的组织全坏,自由竞争的风气大开。”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特征之一,不仅承认社会的物质生活是第一性的——它是人们的感觉、思维、意识的来源,是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而且还承认社会的精神生活,又反过来能动地作用于物质生活。本着这一认识,吕思勉在论述汉初的社会机制时说:“要考察社会的情况,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得注意的。精神方面,固然要受物质方面的支配,物质方面也要受精神方面的支配。” 
    而且他还发现:《史记》的《货殖传》,已经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他对这篇写作于公元前一个世纪的《史记·货殖传》评价说:“把社会上的形形色色,一切都归到经济上的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过如此。” 
    1928年,他看到有些人在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便在阅读英国弗林特的《历史哲学概论》时,写下了这样的眉批:“马克思之说虽受人攻击,然以中国史实证之,可见其说之确者甚多。” 
    吕思勉不仅对马克思的学说,而且对马克思的人格,同样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俾斯麦尝多方以贿马克思,马克思不可。马克思食不饱,寒不能具温火,身多病而又丧其妻,知年寿不可永,卧榻上,犹强自力著书,终未成而死,以敝衣殓,而俾斯麦不能夺其志。知之明,故守之坚也。竹箭有筠,松柏有心,则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不亦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乎?何期于百世之下遇之!”(《沈游通信(四)》,1920) 
    到了1945年,吕思勉在《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谈了他长期从事史学研究的体会,他告诫研究者说:“马克思以经济为社会的基础之说,不可以不知道。” 又说:“以物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为社会最重要的条件,而把它和现象看做依附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对于史事的了解,实在有很大的帮助的。但能平心观察,其理自明。” 
    正是这种唯物史观的考察,最终必然会导向社会主义的实践。在1944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下册里,作者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历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张均富贫”的思想,因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更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考察,作者在叙述农业生产“自粗耕进于精耕”后指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制,是“农业进化的阻力”,因此惟一的出路,只有改变生产方式,改革制度,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特别是最后一章《革命途中的中国》,不仅启示我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走向民主政治,而且还用“大器晚成”这样的话来预祝我国抗战必胜,社会主义必将建成。 
    平反:把王莽从“十恶不赦”的泥坑里拉出来 
    《白话本国史》充分反映了吕思勉以唯物史观为准绳,敢于突破禁区,勇于献身学术事业的革命创新精神。为王莽平反就是一个例子。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豪强暴虐,官商兼并土地,田连阡陌,农民流离失所,纷纷起义。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便产生“王莽改制”事件。 
    王莽出身贵族,公元9年,篡汉自立,国号曰“新”。他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得买卖。同时还改革币制、专卖盐铁等。由于他违背了经济原理,妨害到地主和商贾的利益,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汉书·王莽传》)。后世都骂他是个“十恶不赦的”。 
    吕思勉不为陈说所囿,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考证,终于得出不同的论断,称誉他为“社会革命家”,并为他辩护,明确指出:井田的建立,剥夺了大地主的利益;贸易贷款等的改制,抑制了豪商巨贾的重利盘剥,保护了小商小贩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王莽改制的指导思想,确实是“为民请命”;他的篡汉自立,也是为了实现改制。 
    在个人品格上,作者更盛赞王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最后,还带着惋惜的口吻说:“咳!王莽这种人,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他的道德,他的人格,毕竟是深可景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