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在白鹤乡山底村当了3年农民。1971年,他先后到长秋学校和白鹤公社“五七”高中去当教师。几个月后,又被调到教师进修培训班。这时,经过“文革”多年的折腾,社会生活百废待兴,各级学校更渴望着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培训教师,编写教学参考书。从1972年到1975年,孟津县师训班编印了100多万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它们大多出自叶鹏之手。在二年多的时间里,叶鹏差不多走遍了孟津县的180多所学校,开展教学辅导工作。听课、座谈、分析认识过程、评论教学得失,在此基础上,他综合形成了认字、解词、句子、篇章、作文等26个专题讲座,到处宣讲。孟津师训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教学教研群体。本来,叶鹏应该成为构筑我们国家学术殿堂的良才,如今,他的知识和才华只能放在低层次上表达。尽管如此,叶鹏仍然认真而一丝不苟地辛勤耕耘。由于他的忘我劳动和出色业绩,他的名字随着足迹传遍整个孟津县,师生们对叶鹏老师无比尊重欢迎之至。 1978年4月,一纸调令,要叶鹏到洛阳师专报到。已经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叶鹏,现在终于走上了大学的讲台!饱经风霜的叶鹏,一向不甘沉沦,他自警自策,磨砺着自己的剑刃,如今,宝剑出鞘,这只大鹏终于可以展翅飞翔了。 刚到师专,叶鹏就为中文系77、78届学生开了《现代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和《写作》四门课,并兼任中文系副主任。他讲课思路清晰、表述生动、准确把握教材;他讲课,知识渊博,旁征博引,诙谐风趣,从容潇洒,学生们都说:听叶老师讲课,是一种最好的享受! 从1978年到1983年,叶鹏在教学之余发表了50多篇文章。青年作家张宇是豫西人,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时,叶鹏发现了这颗极有潜力的文学新星,竭力为之推介;张一弓是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后,被一些人指责为写了所谓的“阴暗面”。叶鹏却大声疾呼: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拨乱反正的伟大实践的产物。他呼吁评论家们要从理论上为这篇小说辩护。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使作家不为身临悬崖而隐忧,才使作家不在严峻的题材和主题面前怯步。当时在座的张一弓为叶鹏的这番话而热泪盈眶。评论家孙荪认为这是“一位勇敢的评论家为一位勇敢的作家发表的勇敢的评论”。而后,叶鹏还根据发言内容写出了《挽弓当挽强》一文,在《文艺报》发表,反响强烈。在这期间,叶鹏还在《河南日报》、《奔流》和《河南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见解新颖独到,立论警策文笔优美,个性鲜明而富有魅力,深受同行的赞许和读者的欢迎。这样,叶鹏就和孙荪、刘思谦等人成为河南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 1984年,叶鹏被任命为洛阳地区文联名誉主席。 鉴于叶鹏的出色业绩和所作的重大贡献,1983年6月,叶鹏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无独有偶,叶鹏的妹妹叶文玲,在哥哥遭受磨难时曾受株连,被廹中断学业,在艰辛困顿中也顽强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成为全国知名作家,(奉调回浙江后又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协主席。)同年也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兄妹二人,双双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个消息在河南省、在文艺界、在复旦和叶鹏的家乡,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喜讯被人们广为传播。两会期间,文艺界的代表们纷纷向他们兄妹致以热烈的祝贺,说:“哥哥写评论,妹妹写小说,勤奋笔耕,成果丰硕,你们是文坛上的‘兄妹开荒’啊”!叶鹏的师兄,英年早逝的著名美学家施昌东,病中来信祝贺:“您兄妹俩竟有今天,这鲜明地标志着,现在真正才是知识分子的春天!同时也标志着,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而绝不是仅仅个人的幸运”! 1983年6月,《光明日报》以《党的阳光温暖着知识分子的心》为题,发表了专题报道。文章介绍了叶鹏兄妹曾经历过的磨难和他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文章最后引用了叶鹏对记者说的话:“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我们兄妹的今天,就没有我们知识分子的今天”! 朴素的话语,揭示了叶鹏兄妹从心底发出的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由衷的感激之情。 四 1983年9月,叶鹏被任命为洛阳师专校长。开始时他觉得自己被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只想集中精力做学问,把丢失的时间补回来,便婉言谢绝。终于,责任感使他想到:不能辜负组织和群众对自己的信任,而后终于接受了组织的任命。 从1978年到83年的5年中,叶鹏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到大学校长之间的跨越。他下定决心要以洛阳师专为园地,精心营造一个教师的摇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业绩,表达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由于叶鹏校长和师专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洛阳师专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第一批优秀师专;1995年,在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评比中,洛阳师专再次获得优秀奖;除西藏和海南外,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所高校代表,先后到洛阳师专参观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