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下午,在浦东的一座五星级酒店三楼的宴会厅里,复旦中文系57届毕业的20多名校友在这里欢聚。古稀之年的莘莘学子在向亲爱的母校汇报离开母亲怀抱48年来所走过的漫长道路。会议厅里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57届毕业生都是1953年入校的,那时恰逢国家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建国后百废待兴,我们国家有多少事业正在上马,非常需要大批建设人才。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复旦成为一所文理综合的全国重点大学,而中文系又是复旦文科的品牌。在这里,拥有一批全国一流的学者教授,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复旦中文系十大教授”,他们是陈望道、郭绍虞、刘大杰、朱东润、陈子展、王欣夫、赵景深、蒋天枢、张世禄、吴文祺和贾植芳。53级的学生有幸都听过他们的课。1956年,轰轰烈烈的“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响彻全国,在文艺界,贯彻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复旦学术空气尤为浓厚。中文系53级学生本来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材生,如今又在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认真读了四年书。名师出高徒,这的确是一个人才济济的优秀群体。 时光流逝,花木枯荣,转瞬间48年过去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8年?中文系53级的同学们在时隔近半个世纪之后阔别重逢,回母校欢聚,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机会!抚今追昔,他们有多少非凡的业绩要向母亲汇报;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阔别的同窗学友倾诉! 在会上第二个发言的是叶鹏。 叶鹏,中文系53级学生中的佼佼者,昔日复旦校园里颇有名气的才子,在57年反右斗争中竟被错划成右派。毕业后被发配到河南农村教小学。摘帽以后,凭着他的坚强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在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在这次老同学的聚会上,他用清晰的思路,深沉的心情,向当年的同窗叙述自己离校以后如何抵御厄运,渡过逆境;也简略地讲了自己“摘帽”以后,如何奋发有为,竭力拼搏,在高等教育领导岗位上所做的成绩。 叶鹏的发言不长,但娓娓道来,他的传奇经历和坚定信念,强有力地吸引着在座20多位同窗的心,大家被深深地感动,有的眼眶湿润了,有的潸然泪下,他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同窗无比自豪。作为在座的笔者,我亦无例外。时隔两个多月,我的心情始终难以平静。回味听讲,深感受益匪浅。叶鹏48年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真是我们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 一 叶鹏,1935年出生在浙江玉环。他从小酷爱文学,聪明颖悟。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温州第一中学。这是浙南的最高学府,名师云集。朱自清先生早年曾在此执教,著名学者郑振铎、苏步青、王季思、周予同等都毕业于此。在校学习时,叶鹏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在《温州日报》发表了整版的戏剧作品。跳级入高中的叶鹏读了两年半,就考入了复旦中文系,这一年他17岁。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叶鹏,很快就引起中文系师生的瞩目。 1955年10月,叶鹏一篇万余字的论文《论〈阿Q正传〉》在上海《文艺月报》(即今《上海文学》)发表。一个不到20岁的中文系2年级学生写的文章,竟然能和茅盾、巴金、唐弢和许广平等文坛巨擘的文章同期刊登,在复旦校园轰动一时,在学术界也产生了反响。叶鹏的见解被列为对《阿Q正传》研究的有代表性论点之一,被一些鲁迅研究者援引或在大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接着,叶鹏又在《文史哲》、《复旦学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等报刊上,连续发表了《论陶渊明》和《论叙事诗的发展与〈孔雀东南飞〉》等十余篇论文。(其中,《论陶渊明》是叶鹏二年级的学年论文,而《论叙事诗的发展和〈孔雀东南飞〉》)则是他的一篇读书报告。)那时,报刊数量少,审稿很严,发一篇文章已属不易,叶鹏居然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连续发表了这么多作品,而且见解新颖、立论警策,行文又非常优美流丽,展现了叶鹏非凡的悟性和横溢的才华,不愧为当年复旦校园出众的才子。 按照当时国家规定,复旦是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培养目标是科研人员,高等院校、部分中等学校师资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像叶鹏这样才华出众的佼佼者自不待言,校方有关领导多次透露,叶鹏毕业后将分配到北京的文学研究所或留校任教。 不言而喻,叶鹏面前的道路宽阔平坦,真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1957年夏天,对我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年代。“大鸣大放”以后,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在全国展开。复旦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中文系的应届毕业生们正忙着赶写他们的毕业论文,哪里顾得上什么“鸣放”和“反右”?于是,“大鸣大放”在他们班级走了过场,“反右”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班上竟没有揪出一个右派分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