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我最推崇鲁迅 弘扬传统文化需警惕这些
杨天石 现场图 嘉宾简介:杨天石,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导言】1953年12月1日,陈寅恪的学生汪篯受命南下广州,前往中山大学探望老师,意在说服63岁的陈寅恪北上就任科学院历史第二所所长。陈寅恪在口述《对科学院的答复》中,重申了当年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上写下的那句著名的话:“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进一步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在他看来,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梁启超也说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 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如何重树文化自信,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刘梦溪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指出:“学术思想发达与否,是一个民族文化是否发达的标志。”故此,当前如何看待学术典范,在浮躁功利之风依然甚嚣尘上的时潮中,学者应坚守怎样的精神品格,是知识精英必须深思的问题。 2017年4月26日,“学术典范与文化传承——《学术与传统》商略雅集”在京召开,利用会议的的间隙,凤凰历史就上述问题专访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采访整理:王诗云 凤凰历史:杨老师您好,今天雅集的主题是“学术典范与文化传承”,我们有几个相关的问题想听听您的看法。首先,您能说说在您心中,最推崇的近代知识分子是谁?为什么最推崇他?最欣赏他身上的哪一点? 杨天石:在我心目中,我最推崇的近代知识分子是鲁迅。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鲁迅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热忱, 就是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第二,他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第三,鲁迅是个“硬骨头”,没有奴颜媚骨。 凤凰历史: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个说法您同意吗? 杨天石:这个说法我知道,但在我看来难免武断了些。比如钱钟书就可以视为民国以后的大师。 凤凰历史:您认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发展是否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领域,还有没有可能产生类似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样开出大气象的大学问家? 杨天石:半个世纪以来学术发展确实有断层现象。但是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会用,善用,有助于大学问家的出现。 凤凰历史:您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怎么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 杨天石:我认为学校培养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主。课程不在多,而在精。要允许学生选课。老师不能一股脑地把知识“塞”给学生,不能填鸭式教学,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独立读书、独立研究的时间。要真正实行“学术无禁区”、学术自由、研究自由。 凤凰历史: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引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同时,我们需要警惕什么倾向? 杨天石: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坚决地、毫不动摇地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要认真研究、总结多年来为何不能落实这一方针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切实措施。还要广泛地吸收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一切于我们有益的成分,不要吃偏食。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讲清楚其当时当地的本来意义、本来价值,也要创造性地加以解释和转化,形成新时期的“此时意义、此时价值”。同时,在进行这种新的阐释和转化时,要注意不要美化古人,不要将古人现代化,特别是不能搞实用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