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的同窗叶鹏(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台州文联 华永建 参加讨论
    叶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个世界并不曾给我爱,但我要竭尽心力创造爱,回报曾经给予我一切的这个世界”。 
    三
    在受尽磨难的日子里,叶鹏不知受到多少白眼、喝斥、劳役和饥饿的折磨,然而,他身处逆境,却没有自堕其志。他觉得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差不多教遍了小学教学的全过程,他并不是敷衍从事,而是十分认真地教好他的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准备,都渗透了他的心血,他把自己的学识,用爱心和低年级的启蒙教育衔接起来,把它们撒落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上小学二年级的课,他用看图作文的方式进行辅导,使学生心境愉快地学习时,还能写出几百字的文章。 
    身处逆境的叶鹏,就是这样在困厄之中,竭尽全力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爱。 
    不仅这样,叶鹏到底是复旦这座高等学府里的高材生,处境再恶劣,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志趣,没有忘记自己挚爱的文学研究,仍然发奋读书,坚持写作。 
    1958年,叶鹏被遣到海资小学时,住在一间被烟火熏得一片乌黑的烂窑中,为了珍爱他从上海带来的那一千多册书,他在窑壁上钉糊报纸,用土坯和黍秆垒砌成书架,把书籍极其整齐地排列好。他还写诗明志:“一瓢萝卜一瓢薯,半间明月半间书”,真是苦中作乐,其乐融融。 
    叶鹏在教学和服完劳役之后,不顾劳累,寒窑孤灯,孜孜攻读,深夜不眠。十年苦攻,到“文革”前夕,他终于完成了36万字的《鲁迅小说研究》、8万字的《朱自清论》和8万字的《曹禺论》,还创作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辛弃疾》。这是他在极其艰辛的环境中呕心沥血耕耘出来的劳动成果。这时,尽管他衣带渐宽,形容憔悴,然而,他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收获而得到无穷的慰藉。 
    1962年,叶鹏终于被摘掉了右派帽子,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使叶鹏感到无比的温暖。他先被调到县师资训练班,后又调到孟津县二中。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政治气候的变暖,使叶鹏有了喘息之机,他感到无比兴奋。从一个只能被学生直呼其名的右派分子到现在成为光荣而真正的人民教师,能够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叶鹏感到无比幸福。他更加勤奋地工作,把自己的热情和才华全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教学之余,叶鹏仍然继续着他的文学研究。他先后在河南的《奔流》和《河南日报》上发表了《说含蓄》等6篇关于古典抒情诗的文章,精辟的论述和斐然的文采,使河南文艺界的有心人重新认识了他。 
    “文化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各级学校又首当其冲。“摘帽右派”叶鹏虽然是只“死老虎”,但大会小会也少不了挨批斗、戴高帽、游街,这一切,在“反右”中早已见惯不惊,但最令他痛苦的是,他从海资开始写的5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和5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被“革命小将”们付之一炬,同时遭难的还有他从上海带来一直伴随身边的1000多本、现被称为“封、资、修”的书籍和3000多张读书卡片!这是他的至爱,叶鹏靠在住处的门框上,看着自己视同生命的劳动成果被学生们一本本往火堆里扔,他欲哭无泪,一脸惘然,脑海里一片空白。 
    当时的批判会上,总要批判叶鹏“对‘封、资、修’文学,顽固热爱”,“人还在,心不死”!这句话真是说到家了!叶鹏写的几十万字文稿被付之一炬,稿已成灰,他的心未灰。一有时间,矢志不渝的叶鹏,仍然握笔如恒,暗中偷偷读他的“禁书”,写那些被讽为 “封、资、修”的研究文章;就这点来说,他那颗挚爱文学,热衷文学研究的心,的确永远也不会死! 
    1968年底,孟津二中学生相继离校,教师一律回原籍劳动。已经在当地草草成家的叶鹏拉家带口,回不了浙江原籍,只能到白鹤乡山底村落户,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里,叶鹏参加繁重的农业劳动,深翻土地,造大寨田,挑粪锄草,收割庄稼。半晌休息时,和农民一样,从腰间摸出旱烟丝,用纸卷成喇叭筒来抽。这些地道的老农生活,叶鹏都安之若素。神气活现的“领导”对他嚷嚷:“人说你叶鹏是匹千里马?嘿,在我手里,我叫你咋样你就得咋样,叫你拉磨你就不能离开磨道半步!” 
    在那个年头,真是斯文扫地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