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心底的精神之墙——读侯建臣小说《房后有堵墙》
阅读2015年12期《小说选刊》,惊喜地看到了大同作家侯建臣的小说《房后有堵墙》,并一口气读完。 这个六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却写得饱满扎实。其内容无非是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想让独居的父亲来城里住,可父亲总舍不得院子里的鸡,还有那个陪自己说话聊天的光棍汉喜财,总是以各种借口为由推脱。最后是喜财死了,鸡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儿子心想这下父亲该跟着他进城了,这下脸上就好看了,可父亲并没有随他所愿,因为父亲舍不得房后那堵墙。那堵墙是一道土长城,连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那堵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每个人都说在自己记事时那堵墙就在那里了。 小说中的村庄,是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其实也代表了中华大地上的那些正日渐消失的村庄。小说以儿子几次“央求”父亲进城为助推力一波一波向前推进,除去儿子,父亲得顺和光棍汉喜财是小说中唯一两个交流最多的人,而父亲以前是看不起喜财的,喜财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是父亲骨子里鄙视的人。喜财之所以想和父亲得顺靠近,是因为他喜欢吃父亲做的大葱炒鸡蛋,还有父亲家里的半瓶酒,这好像是父亲唯一能够吸引喜财的地方,而这也似乎是喜财能够在这个村庄里活下去的唯一的精神寄托。父亲由不喜欢喜财到把喜财视为可以慰藉他心灵的一个人,是因为父亲太寂寞了,村里的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一个都走了,那些年老的不是被埋在东坡或西梁,就是住进了乡里的养老院,父亲就是不走,让儿子想不通。 但是能够和父亲聊天的喜财在某一天也不知不觉潦潦草草地死在自己的屋里,父亲的心更空了,空的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像长满枯萎的杂草。这时候那只公鸡出场了,它跟着父亲,好像是知道喜财已经死了这样的结局,好像是特别理解父亲的心事,好像是怕父亲这次真的离开这个小院,到那时谁还每天喂它们,谁还每天欣赏它们。这么多年了,鸡和父亲的感情也是日渐加深,离开父亲,它们也会孤独的。顺便提一下,小说里作者对鸡的描写非常到位,如:只有等得顺的门一开,它们才会激灵一下,睁大了眼睛,炸着身上的碎毛,绒球一样一摆一摆地跑过来。那群母鸡们踮着脚,扭着胖胖的屁股扭过来,大红公鸡很绅士地跟在后边。这得益于作者对日常生活精准细致的观察。虽然那些母鸡能下蛋,但父亲却似乎偏爱那只公鸡,一定是父亲从那只公鸡的眼神里读懂了什么,他没想到这只长得非常好看的公鸡,会在他最失落的这一刻眼神上和他有了从未有过的交流,父亲因此泪眼模糊,他有了另一个慰藉心灵的伙伴。 一个荒败的村庄,一个老人和一只鸡有了情感上的交流,在父亲眼里这只鸡比儿子更懂他。因此当儿子再次求父亲离开的时候,父亲又有了理由,他离不开这些鸡。 但鸡不是草,就如喜财不是草一样,草可以有枯荣,一年一轮回。人就不同了,人枯了就不会再荣了,人枯完就完了,消失了,不会再像草从地下冒出来。鸡也不能,鸡没了就没了,再孵出来的也不是那一只。那些鸡们在父亲醒来的一个早晨,集体失踪了,喜财死了还有个尸首,但这些鸡是死是活,在父亲眼里终究是个谜。这里,作者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充满了想象,但在文字的蛛丝马迹里,我们还是看出鸡的失踪和儿子有关。于是儿子再次“央求”父亲到城里住,他想父亲这次再无牵挂了。 父亲再次拒绝了儿子,父亲说离不开房后那堵墙。 这次的拒绝令儿子有些措手不及,甚或是空留无奈和叹息。是啊,你有本事把那堵墙搬进城里。那可不是一般的墙,那是一段古长城。当然这也许并不是父亲故意为之,在父亲看来,这里是他生存已久的家,他找不出一个令他义无反顾离开这里的理由,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含情的,一沙一石是有意的,那些满眼的黄土是亲切的,就连那些倒塌的房屋和院墙都是和他有关联的。他的老伴就在那道梁上等着他,还有他的父母和那些先人们都没有离开这里,他怎么能说走就走呢。离开这些黄土,离开那堵墙,他觉得走到哪里都不踏实。 荒凉寂寞的村庄里,到处是倒塌的房屋,连空气都是死寂的,那些枯草随意地插满村庄的角角落落。村庄周围也被荒草包围着,大大小小的坟墓一个个守望着村庄。这样的境况下,有父亲在这里坚守,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象征,乡村是我们根,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总觉得有父亲在那里,家就在,有老屋在那里,即使坍塌,家乡就在,即使父母在那里老去,只要他们的墓在那里,故园就在。 小说中的景象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这样的村庄每时每刻都在消失,回不去的故乡正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悲伤。遥望家乡的小山村,那可爱的小燕子已无家可归,再还妈妈一个吻,已成为永远的遗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堵墙是一道精神之墙,他屹立在每个人的心中,代表着现代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慰藉,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堵墙在我们内心的分量会越来越重。 (作者简介:左左,真名左鹏翔,曾在《山西文学》《阳光》《黄河》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多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