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延续:江南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道路 江南大规模的农业近代化始于1950年代。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推行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使江南农业在一个短时期内实现近代化,这在江南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尽管模仿苏联农业发展模式后来被视为一大失败,但是很难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仅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例如,在接受过近代教育的人中,很少有人会相信像锄头那样的“原始”的手工农具会比拖拉机更有效率,或者一个只拥有十亩(或更少)耕地的家庭农场会比一个拥有几千亩耕地的大农场更有效率。但是如果一个农场的规模只有几亩大,就无法想象其主人会需要使用拖拉机来耕田。简言之,由于农业近代化主要就是机械化,而地权的高度分散和经营规模的狭小是机械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农业近代化必须依靠农业集体化来达到。这种想法似乎非常符合关于“发展”的共识,后者特别强调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出于这样的原因,在1950年代后期和1960年代初期,国家在江南推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公社化运动,并且大力推广诸如双轮双铧犁、大型拖拉机和收割机等近代农业机械。然而出乎决策者的预料,这些努力都遭到了失败。不过,人们对于“大经营必定优于小经营”的信念,却依然坚定不移,直至1979年改革开始后才发生变化。1979年改革实际上是农业集体化和公社化的结束,因此有些人将解散人民公社视为“倒退到落后的小农经济”,认为这将阻碍以后农业的发展。 当然,近20年来的现实已证明这种“江南农业经济将出现倒退”的看法是错误的。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在江南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与1979年以前相比,1979年以后江南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更加普遍而成功。不过,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国家大力推广的那些技术不同,现在普遍运用的技术大多数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新技术。[20]这些技术特别适合于小规模水田农业,与西方近代农业中通用的那些适合于大规模旱地农业的技术有很大差异。今天江南农业中所运用的近代经营方式,也与西方农业中的经营方式差别很大,而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近代经营方式具有更多的共同点。 为什么这些近代的技术与经营方式在江南会得到很好的运用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与江南在清代达到完善的传统技术体系(如土地改良和利用技术、复种与间作技术、农业生产中废料的循环利用技术等)和经营方式(如小规模的家庭农业、多种经营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今天江南农业经济近代化的主要特色。不仅如此,尽管今日江南农业经济的技术基础已大不同于清代,但是今天江南农业经济成长的主要道路仍然还是清代的道路———如生产的资本集约化、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生产的外向化等。因此,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今日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看到清代的影子。下面,我们仍然以无锡为例继续进行讨论。 虽然地方政府倡导将农田集中到各种形式的村办农场,实行“规模经营”,但是由家庭农场经营的农田,仍然占该县农田总数的60%。这种家庭农场经营的田地一般只有几亩,农场规模与清代相当甚至更小。然而,尽管农民只是在从事工业活动之余从事农业生产,[21]但是这些小农场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却都很高。这表明:在清代得到发展完善的小规模农业,到今天仍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经营形式。 该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走的是生产的资本集约化、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生产的外向化的道路。这明显地体现在该县农业所实行的“三高一创”(高效率、高产出、高效益和大量出口创汇)的经营方针上。该县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近代化的农业设施和设备也都基本完备,从而使得生产中的资本投入数量大大超过劳动投入数量,成为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为了提高土地的合理利用程度,许多农户和村办农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把原来种植粮食的田地改种蔬菜、水果、饲料作物和某些价值高的优质品种粮食作物,或者兴办较大规模的家畜、家禽饲养场,或开挖池塘养鱼,因此获得了比种粮高得多的产量。为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农业设施与设备,该县推行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方针。到1993年,已有86%的村子建立了“标准化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农户提供机耕、灌溉、良种、农药、化肥、农机维修等专项服务,并负责机械插秧、机械直播水稻、新作物品种与新家畜、新家禽品种等新技术的推广。然而,这些被认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创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早在清代前中期,生产的资本集约化和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就已经是促使江南农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即使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也可以从1830年代松江农村有牛人家为无牛人家耕地而“计亩核算”收费和专业服务人员承包农户的灌溉的习惯做法中找到起源。此外,今日无锡县的农业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一些村办农场的粮食商品率已超过95%,而非粮食农产品的商品率还更高。农产品销往外地(主要是上海、苏州等城市)的比例日益增大。这又使我们想起清代江南农业生产外向化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