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新认识历史: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关于《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4)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中国图书评论 李伯重 参加讨论
江南和西欧的农业经济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之大,使得我们在“农村—城市”、“农民—工人”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上,都很难取得共识。今天,当你走在无锡县东升村的主要街道上时,你可能不会相信这是农村,因为你所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美国西部新兴工业园区的景观;你当然也不会相信这里工厂里的工人是农民,因为他们一年中在工厂的实际劳动时间,比大多数城市国营工厂工人的劳动时间还多。然而这里的确是农村,因为农业仍然是村里的重要产业;这些村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的确还是农民,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年仍然拿出一部分工作日从事田间劳动,尽管这部分工作日的数量远远少于他们从事工业劳动的工作日的数量,而且他们的主要收入也来自工业。
    上述情况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明代后期以来的江南,除了那些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城市(即省城、府城和县城)之外,在农村和城镇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较大的村子往往就是较小的城镇,而较大的城镇也往往由一两个村子发展而来并且继续保留着相当明显的农村特点;农村中有相当多的人口主要并不靠农业为生,而许多城镇居民(特别是地主)的主要生活来源却来自农业;相当多的城镇居民主要是在农村经营业务(例如商人、高利贷者),而城镇手工作坊中的工人则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附近的农村;农村居民大多“亦农亦工”,除了农业之外也从事农村工业(特别是纺织业),而许多城镇居民也“亦工亦农”,除了从事纺织或其他手工业外,也种桑养蚕,或者耕种一小块土地,为自己家庭生产食物;等等。此外,在最主要的工业生产(即纺织业)中,城镇工业往往只是农村工业的延续,而最重要的城镇商业(粮食、纺织品和肥料的贸易)也以农业作为基础。因此,确实很难在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工人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只是到了20世纪,由于江南农村经济的衰落和上海等近代城市的兴起,这条界线才开始变得分明了起来。而在1949—1979年间,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城乡区别政策,这条界线才成为真正的界线。然而到了1979年以后,这条界线又开始模糊,以至今天我们无法再按照西方的标准,给江南的农村和农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江南城乡的以上特征,也为牟复礼(F.W. Mote)关于明清苏州城市史的研究所证实。他指出:和工业化以前的欧洲相比,中国的城市是相互开放的,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利用方式相互隔绝开来。中国人的生活,在心理、社会和物质方面都有一种城乡延续性。中国的城市明显地把乡间生活和农业活动包含于其中,而很大一部分城市经济活动(例如商业、金融和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分布于城郊。城市的特色延伸并且影响到了城外,而农村的特色在城里也受到欢迎。因此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15]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的中国城乡、工农关系,当然很不同于处于相互封闭状态中的欧洲城乡、工农关系。如果以欧洲的标准来研究中国,必然会在确定“谁是农民”和“谁是工人”以及“谁是城市居民”和“谁是农村居民”的问题上遇到很大困难。白馥兰(Francisca Bray)指出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亚洲历史时,往往对诸如“农民”这类概念感到棘手,正是因为西方的有关概念很难准确地符合这里的实情。[16]
    这些特征的根源,部分在于水稻农业的特点。较之欧洲的旱地农业,东亚的水稻农业更加富于生产性和劳动密集性,因此在水稻地区更容易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从而形成城或镇。同时,如白馥兰所指出的那样,当着水稻农业的进步吸收更多的劳动时,这些进步既不会成为难以克服的问题,也不会排除把水稻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结合起来的可能性。[17]因此水稻农业很容易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这就使得在城乡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不仅如此,水稻农业需要更多的肥料并生产更多的粮食,因此农民为了收集肥料和出售粮食,不得不与城镇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已注意到中国南方城乡的相互依赖性比西欧更大,同时也注意到在日本,水稻与旱地越冬作物轮作的一年二作制的普及有助于把农村与近代经济联系起来。[18]
    这些源于水稻农业的特征,不仅在形成东亚前近代社会(pre-modern society)的特点方面,而且在决定这个社会的近代化可能走何道路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史密斯将日本的“前近代经济成长”(“pre-modern economic growth”)或发展(development)称为“以农村为中心的成长”(“rural-centered” growth),并证实了这种成长对日本经济的近代化具有巨大影响,使得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道路。即使在今天,日本经济模式的许多特征仍可追溯到这种以农村为中心的前近代成长,并且也表明:对于日本的近代化而言,这些前近代的遗产并非一种消极的力量。[19]
    很清楚,前近代的江南农业经济非常不同于西欧的农业经济,二者的发展道路也彼此大异。这就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从西欧经验中得出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可能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江南。那么,江南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道路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