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意图的奥秘——关于文本与意图关系的讨论(3)

http://www.newdu.com 2018-05-11 《文艺争鸣》 张江 贾平凹 南帆 参加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作品和作者的关系问题。作品和作者的关系,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从孟子开始强调的就是“知人论世”,显然“论世”不是作品本位,而是人本本位的,从人本出发抵达文本,然后从文本的感知和分析当中再回到人本。所以司马迁也在《报任安书》里写道“想见其为人也……”云云,他谈到历史人物的作品的时候,就经常会提出来“想见其为人”,这些方法,这些看问题的基本角度,在后代的诗人和中国古代理论家的笔下是反复出现的,经常会强调主体的经验对于文本的投射,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所有这些都是人本中心的看法,就是说,人文不分,人即文,文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中国传统批评的这个视角越来越认同了。如果我们讨论一首诗,假如不参照诗人的生命人格实践,那这首诗便不能真正读懂,读懂了也不会感动,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像《三国演义》这种文本,拿历史当作小说写,同时也是拿历史当作一种生命经验来处理,就像开头的那几句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无不是在谈生命经验,谈历史的方法其实是在谈生命经验,是生命经验投射到历史当中去,这种处理实际上也是把文本和主体,生命经历与经验融为一体,他由此让历史最后成为了诗。下阙中所讲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是生命经验投射到历史当中所产生的豁然开朗,就是“历史的叙述”变成了“生命的叙述”,由历史变成了诗,同时也留下了通道,我们经过诗的生命经验和领悟的处理,就能真正返回和抵达到历史——可能不一定会抵达那个真实的现场,但是会抵达历史的经验现场,会“将历史经验化”,就是它的生命处境的了解。
    再比如我们《离骚》,假如不联系屈原的生命人格实践,便会觉得这就是个笑话,这个人就是个精神病,是一个女里女气的男人,不像个男人。但是如果我们把屈原的个体生命处境和他的文本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既能读懂他的诗,也能理解他的人,人和文是互现的。我甚至觉得,写下了《离骚》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法再活了,他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如果写下了《离骚》还活在世界上,那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这么一个人,立下了这么一个誓言,就没法再活了。我从西方的文学理论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观点,比如,雅斯贝斯在谈论荷尔德林、米开朗琪罗和梵高时便说道,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毁灭自己于作品之中,这叫作“一次性生存”和“一次性的写作”,我理解,“一次性写作”就是把生命投射到文本中的写作,就是屈原式的写作,拜伦式的写作,普希金式的写作,是不可仿制的、毁灭式的写作,是燃烧和“毁灭自己于作品之中”。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话,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只有歌德是个例外,歌德成功地活到了老年,躲过了生命的深渊。我知道这种说法是哲学性的、启示性的说法,不是从逻辑的角度去说,而是从启示性的意义上去说,但还是挺深刻的,至少它能够解释浪漫主义以来的文学实践。浪漫主义的创作就是把主体人格和写作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就是诗人不但用笔去写作,还用生命去实践他的理念。像拜伦就是为了解放希腊,在他看来,希腊是代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伟大文明与文化的经典范例,是不容亵渎的,他不允许它被土耳其人统治,所以他变卖了自己所有财产,武装了一支军队,亲自指挥打仗去解放希腊,最后死在了战场上,连他的死本身都是一个戏剧性的传奇。像他这种精神,在鲁迅看来是最值得推崇的,也即是他所说的“摩罗精神”,一种反抗的英雄主义的精神。像雪莱那种就完全是虚妄的,雪莱就是为了体现他的英雄人格,横渡亚得里亚海,完全是一个无妄之灾,很虚妄的一个行为,死于一场风暴之中。浪漫主义的写作究其实是一种英雄主义的人格,如同前面所说的雅斯贝斯的那种看法。
    现代主义以来的写作,不再是英雄人格,而是病态人格,所有诗人要么是自杀的,要么是疯掉的,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但至少也证明,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和我们的传统批评思维有不谋而合之处,就是说文本与人本是必须合一的,尤其是在诗歌这种文体的批评和阐释中,是必须要坚持人本主义的立场的。所以最近我在北大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我给自己写了一篇序,题目即叫作《文本还是人本:如何做诗歌的细读批评》,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当然,在小说领域问题的尖锐性和极端性肯定不像在诗歌领域。当我们研究平凹先生的某部作品的时候,可能和他主体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关系可能也不是那么大。就像他刚才讲的,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慢慢长大,是他自己,但是他一定和他的父亲有关系。但是面对文本时就不像阐释一首诗,一个诗人的作品必须实时的去对照和验证。不过,像《废都》这样的重要作品,我觉得联系可能就比较明显,它与写作者的境遇与文化人格之间的联系,便会相对突出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