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意图的奥秘——关于文本与意图关系的讨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5-11 《文艺争鸣》 张江 贾平凹 南帆 参加讨论

    
    张江:今天有幸和三位先生一起,讨论关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些经典性问题。贾平凹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南帆先生是著名理论家兼批评家,张清华先生是当代学院派批评家中的翘楚,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一定会有收获。
    当代西方文论过去被学界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从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开始,特别是到了读者中心论的时候,作者就被排斥到文本阐释以外了。罗兰·巴特的著名口号“作者死了”,“我不需要研究作者”;德里达的著名口号“文本之外无他物”……就是要专注地研究文本,如果谁想通过作家来研究文本,那你就是很传统、很落后的东西了。那么我觉得像那种庸俗的社会学的评价,要研究作者是干什么的,作者爹妈是干什么的,作者有几个情人,有几个孩子,再怎么写这个文本,这样是极端化,它不对。但是就此把作者和文本割裂开来,只研究文本,一研究作者就犯毛病,我觉得这个也不对。所以我非常想讨论作者和文本到底是什么关系。
    比如,我们天天说“意图谬误”,即想通过作家对文本的意图——有些是想明白的意图、有些是没想明白的意图——来研究文本很愚蠢,通过意图来研究文本没有意义。那么,我想问问平凹先生在创作时想的是什么?尽管你现在说这些想法很朦胧,雾一般,但是我知道这雾里有东西。你说像一条大河在奔流,奔流向东向西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条大河是有东西的。那么如果把写作意图彻底否定了,或者说离开意图研究文本,我觉得这与以意图为标准来研究文本一样,大概都是有问题的。再比如说南帆先生提出的文本本身有没有一个自在的含义的问题。文本可能有多个含义,但不可能有无限个含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有一万个吗?如果真是一千个读者的评价和认识是均等的,那么文本还有效应吗?把自己的想象和意图强加到作者的意图上,这样可以吗?什么行?什么不行?阐释是有边界的,你把自己一些不便表达的意图硬加到平凹先生的文本意图中去,那么阐释还有伦理吗?伦理是什么?伦理的标准在哪里?用清华的个人思想阐释贾平凹的作品不行,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阐释行吗?区别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基本的文学原点问题,也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乃至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就翻来覆去一直在争议的问题,甚至在黑格尔、康德以前,人们就想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比如说平凹先生写的《废都》。《废都》比较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是您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它写的是知识分子的颓废,这句话有很重要的意义,意味着你写知识分子的颓废是有一个主旨的,你想表达一个主题。文本有没有主旨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有些很具体的细节,很写实的东西,按照解构主义的说法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说法是没有意指的,但是“知识分子的颓废”这就是在讲主旨和本质了,南帆先生可能会说它不是写知识分子的颓废,你可能会想出另外一个想法,说平凹先生表达的是另外一个主旨,我要追问的是,第一,这个主旨有还是没有?第二,南帆对还是清华对?你出来说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是茶杯,那么你的话就是标准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